鞍座鞍座的高度由骑行状况来决定■基本位置坐在鞍座上面,把曲柄放在鞍座管道的延长线上,把脚跟放在脚蹬上。
在这种姿势下能够把脚伸直的话,这就是你的鞍座的某本位置。
这种调整用在重视踏蹬的场合。
伸屈膝盖时,弯曲度越小膝部越轻松,踏蹬也一样弯曲度越小越不易疲劳,膝部的旋转也顺畅。
但是,不要把鞍座升得太高,因为太高时很难适应路面的一些状况,例如遇到裂缝处,有时也会弄伤膝盖的背面。
■速降/上、下较剧烈的地方比基本位置再降低5~10cm,使得坐在鞍座上时脚底的1/3能够接触地面,其作用是易着地。
trial时鞍座越低体重移动越方便,山地车的操作性也越好。
右相片:(上)踩蹬为主时的姿势。
(下)操作性为主时的姿势。
左相片:下坡时鞍座的高度,应该使臀部很顺利地往後退。
鞍座的方向/前後位置/安装角度■方向:如左图鞍座的中心线与车架横管的中心线同在一条线上。
■前後位置:鞍座的中心或者稍向後。
(如左图鞍座和座管中心一致)■倾斜:如左图鞍座的上面与地面平行。
以上内容供作参考,因为鞍座的位置,安装角度等个人各异,应该边调整边试一试,调整至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调整方法:如右相片用六角型板手,扭松鞍座下方之螺丝来调整。
每次调整后一定要注意,扭紧座位时,鞍座是否呈直线。
握把根据要求调整握把的高度、角度、宽度。
然后乘骑,再调整,再乘骑,再调整至自己认为满意之止。
握把的高度●基本:握把及鞍座的高度相同。
◎初学者或者自行车旅行时稍微高些。
◎自行车选手要低些,但是不可以太低。
●调整握把手高度把6mm的六角型板手插入在车把立上方之六角孔内,逆时间方向旋转时,其内的螺丝被扭松,车把立可以上下移动,假若生锈粘在管道上而不能动时,稍微扭松螺丝,从六角型板手上方叩打螺丝就可以取下。
或者向里面注入润滑油。
握把杆的安装角度握把杆的调整,应该骑自行车后,根据自己情况来决定,如弯曲部分与地面平行,或者稍微向上弯等。
※把手杆角度的调整山地车通常使用3°、5°的但也使用弯曲度为10°的。
握把的宽度握把的宽度:肩宽再加上5cm(两边)。
市售的握把宽度主要是600mm。
假若太宽则切断两端,切断时边调整边切断。
以座的姿势上坡时,握把的宽度同于肩膀的宽度时,比较容易拉握把。
握把的固定和装脱●握把的固定为了防止骑行当中握把脱落或者旋转,用粘合剂粘住握把,或者用铁线拧紧固定。
剪断铁线时余留1cm左右,并把它插进握把内。
●握把的装卸假若握把扭得过紧,无法解开时,把水注进握把与杆之间,或者用空气压缩机,向握把侧的孔内压入空气,增加握把的内压,注入空气要封住另一侧的握把的孔。
假若握把己经很陈旧,不再使用时,用刀把它切开,但要小心不要弄伤杆。
刹车刹车杆的角度坐在鞍座上伸手(呈直线),伸出手的延伸的位置上装刹车杆。
此位置能减轻手腕脖子的负荷,也容易刹车。
※刹车与握把之间约留一个手指的空隙,若太窄会夹到手,太宽不易刹车。
刹车杆的调节安装角度的调整调整以前,把它降至比水平位置低30°~45°的位置上,然後用六角型板手拧松螺丝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上。
握手宽度的调整如相片,调整车阐外侧的握手宽度的调整螺丝。
注意不同的配件调整的方法不同。
车轮车胎的调整自行车各部件中,调整效果最大的是车胎。
在车胎部件中比较容易调整的是车胎、内胎、车圈、车圈带。
车胎有各种性能,根据骑行情况,注重其中的某个性能。
车胎大致可从外胎面形状及粗细来选择。
由胎面形状来选择胎面形状性能用途独立块[1]片块横向而长,间隔宽。
该轮胎着重於驱动传达力和制动力。
除泥的性能佳,但是增加脚踏的负荷,踩起来重。
硬路面上的DH、DS、XC的後轮来使用。
有精力的人也可用於HC。
操作会变得重,不大适合于前轮。
独立块[2]片块的大小其乎相同,间隔均等。
抑制驱动传达力和制动力。
操作性佳。
适合於XD、DH、DS、HC等竞技,也适合於自行车旅行。
中央片块[1]在车胎的中心部分片块以竖方向排列。
减少滚转时的阻抗,虽然驱动传递力减少,但操作变得轻快。
适合于马路上的XC,或者平地环行。
也适合於从街道到山上的自行车旅行。
中央片块[2中央片块连结在一起。
减少滚动阻抗。
路上的骑行变得轻松。
主要适合于路上的骑行。
一般的非公路上的骑行也可以。
没有片块而只有细沟。
只适合於街骑,阻抗降至最低。
沟是用来切水。
适合於街骑。
不适合于非公路上的骑行。
按粗细迭择车胎粗车胎能增加握力,但加重阻抗及重量。
细车胎阻抗少,在平坦的路上行走较顺利,但抓地力较弱。
虽是同样的片块形状,粗细不同,性能也不同。
粗车胎(2.25~ 2.0)中粗车胎(2.0~1.9)细车胎(1.75~1.5)在硬的路面上能够发挥缓冲及抓地力。
在软路面能够抑制轮胎下沉。
重量与阻抗将会增加,因此适合於有体力的骑手。
街道上能进行稳定的骑行。
山地车车胎的典型尺寸。
能够降低路面阻抗,适合於稳定的街道或者非公路上的行走。
硬的路面冲击大而容易破胎。
内胎的轻量化异丁烯内胎聚氨酯内胎超轻量聚氨酯内胎最普通的内胎。
若破胎任何地方都可以修理。
重量是有限量(220g)。
重量为异丁烯内胎的65%。
具有耐破胎性。
需要专用破胎修理工具。
可用於所有比赛。
重量为98g的内胎。
重视重量的超轻量型内胎,但是容易破胎。
HC、XC时适合於较软的路面。
※聚氨酯内胎充气膨胀後不能恢复原状,因此修理时要小心。
另外伸缩性较弱,与车胎的尺寸要配合好。
幅条的选择车圈选择要点:宽度:17~20mm施有铝表面硬化加工的耐用。
与刹车块接触面不应有如图中的虚线状的弧面。
车圈不应有扭曲状,连结处的加工要好。
车圈带车圈带是装在内胎和车圈之间,它保护内胎不受车圈的孔,以及轮幅引起的损伤。
一般不怎麽被重视的配件,但是与破胎有关的配件,应选择好的车架决定山地车价格的最大因素是车架,素材有钢、铝、铬钼钢、钛等,要轻但要有强度,这是矛盾着的两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成为各个厂的技术所在。
选择车架时应选择合身的车架,市售的主要是16、18、20英寸。
车架横管的长度影响较大,也应检查。
若感到车架的三角架小时,可由车把立或者鞍座的位置来弥补,但是太大时无法调整,因此选择时应慎重。
若在山上,车体小时方便行动,但是过於小时,像是穿了过小的衣服般不适服。
另外选择车架时,人跨在车上脚着地,然後提升前轮,此时前轮与地面有10cm空间的较好。
乘骑前的准备工作(1)RIDING FORM 乘骑姿势乘骑姿势基本上以把手、脚踏、鞍座为支持点。
山地车的酷的姿势是臀部不着鞍座,只靠把手和脚踏的站立姿势。
不管采取什麽姿势,眼睛始终要望着前方,跑的越快望得越远,才能保持均衡及对付各种路面状况。
坐在鞍座上的姿势坐在鞍座上的姿势是山地车的基本姿势。
着坐时体重不是集中在鞍座上,而应把体重分散在手腕及脚上。
眼睛向前方,随时准备从着坐姿势转向站立姿势。
站在鞍座上的姿势下降、跳跃、超越障碍物时采取的山地车的基本姿势。
从这个基本姿势引出各种技巧姿势,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姿势。
该姿势应是站在地面上般,站在脚蹬上,体重要均等放在脚蹬上,这是山地车的基本要领,此时的脚蹬应於地面平行。
(2)WAITING FORM 等待姿势(3) STARTING 起步姿势平地上起跑自行车是起动才稳定,因此起动后保持它的稳定性重要。
起步时脚蹬的位置越高越好,越高往前走的距离越远,也就是说车体较为稳定。
起跑前确保后方的安全。
把体重放在脚蹬上,边踏蹬边把臀部放在鞍座上。
眼睛要直视前方。
在斜坡上起跑下坡时:在坡度大的斜坡上起步时,车对斜面而言稍微横放,这样做的话,转把手开始下坡时,尚有时间把两脚放置在脚蹬上。
上坡时:首先调节齿轮比,对倾斜度大的斜坡,不要马上上坡,先横方向起步,根据坡度情况,再变更齿轮比,顺势攀爬上去。
(4) STOPPING 停止姿势停车的基本起动前后刹车,车就停止前进。
要安全地停车,确实停车后脚才离开脚蹬。
脚离开车体,车就容易失去平衡,确实停车後,臀部才可以离开鞍座,然后脚着地,恢复原来的等待姿势。
在斜坡停车时,脚先着地时,重心会向前,很容易摔倒。
※假若使用锁定脚蹬,或者SPD脚蹬时,停车后急於落地,有时候脚离不开脚蹬,此时不要着急,沉著脱离脚蹬。
※脱离锁定脚蹬时,把脚跟向外扭,然後从后面拉出。
※锁定脚蹬的带子不要绑得太紧,因为脱离时比较困难,尤其是皮革制的带子不要绑得太紧。
在斜面上停止←上坡时停车假若是倾斜度不太大的斜坡,按照基本的方法停车。
为了下一步动作,停车前,齿轮比要放松。
倾斜度大的斜坡,为防止前轮荡起,上身俯盖在握把上着地。
前後后都要刹车。
←下坡时停车为了防止后轮荡起而向前摔倒,把臀部放到鞍座后方着地。
在斜面(上坡)途中停车时更换齿轮来不起更换齿轮而停车在上坡的斜面上时,有的时候不更换齿轮就不能够起步。
在斜坡途中停车,然后起步时的变换齿轮的方法有如下三种。
1. 临时下车,然后踏蹬来更换速度。
2. 不下车而向相反的方向骑行(下坡),更换齿轮后,U形转弯后起步。
3. 刹前轮,使后轮浮起,由踏蹬来变速。
※要准确地转换齿轮,采用第2的方法较好。
(5)BRAKING 刹车握住把手的方法山地车的刹车性能极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也说明刹车技巧的好坏对乘骑者的影响极大,应该努力掌握好刹车技巧。
刹车的关键在於使用全身的力量来充分发挥刹车的机能。
虽然用全身的力量来刹车,这并不是说越用力越好,不同情况所使用的力度不同,握的方法也不同。
根据不同状况,掌握其要领。
握住把手的基本要领是,不管使用那一个手指,不要紧紧握住把手,应该是放松,让手来"玩弄"把手般轻松地握住。
1.只用一只手指制动力较弱,可以进行较细小的调整,适合於trial。
2.用两只手指稍微有一点制动力,中、高等次的刹车时常用到。
3.用三只手指斜坡、急刹车时使用,这是刹车的基本姿势。
4.用四只手指拇指较易脱离握把而危险,最好不要采用。
体验刹车只用后刹车时刹后轮时,车胎失去抓地力而滑行。
只用前刹车时直线向前时刹前轮,前车胎与刹车器磨擦而减速。
此时正在旋转的前轮和向前进的车体,因惯性的关系把重心推向前,结果前轮与地面的磨擦增强,加快减速。
只用前刹车时车体向前倾斜而引起摔倒(如相片体验刹车的要领)。
刹车的要领有效地起动前/后刹车的姿势应该是:腰要尽量向后沉,降低身体的重心,两脚要用力。
起动刹车器时身体的动作也要一致。
从直立姿势进入刹车动作,停止踏蹬,边刹车边把腰向后沉,手腕则好像往前推般伸直。
这个动作重复练习多次,掌握刹车要领。
前后刹车的比率是开始时前轮3,后轮7来练习,逐渐习惯,并能够掌握体重移动的要领时,逐渐增加前刹车的比率。
通过练习后,手腕会产生较强的制动力,能够在较短的距离内停车。
一般来说,前轮6;後轮4比较有效果。
(右相片:腰要向后沉,两脚用力踏在脚蹬上。
)很危险的动作!←放下单侧的脚,在这种状态下腰就不能向後沉,为了刹车而用力踏蹬的的踏蹬力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