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立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规律性的科学。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1.2.,增加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3.,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6.(知人本质,环境绩效)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能力、性格等的知觉。
B的知觉。
CD的知觉。
知觉防御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晕轮效应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x理论与y理论(A)x理论认为:1;2,希望奉命而为;3)一人中心(对自身的经济安全看得很重);45(理性而“必”抱成“就”)(B) y理论认为:1)人并非2。
3)个人组织4,自理能力。
56)大多数人有较高的(“多”责结合,两力自成)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特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人的态度都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态度的间接性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寻找机会及时同员工一起(改创“意”,“利”目标)个性概念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差异与管理a)知人善用。
b)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c)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1. 首创性(不是重复)2. 有用性3. 适应性4. 互动性创造性行为的类型1. 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资料、新材料等。
2. 科学客观型的创造性行为——发现事实、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3. 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主要靠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
4. 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是扩散思维与关联性思维的产物。
事业生涯(职业生涯)概念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上所度过的工作活动的整个经历。
事业生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生的连续经历。
◆成败取决于本人对终生事业生涯的设想和考虑◆由行为和态度两方面组成。
◆事业生涯是一个过程。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活动。
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要学习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与主管人员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群体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称为群体。
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利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1.组织战略2.权力结构——集权和分权结构3.正式规范——规则、议事程序、政策等4.组织资源——资金、原材料、时间、设备等5.人员甄选过程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7.组织文化8.物理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外观、设备的安装、照明水平等二、群体成员的资源1. 能力2. 性格特点三、群体结构——性别、个性、观点、能力、技能和视野方面是异质的,就会增加群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特征。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1.正式领导2.群体规模3.群体结构四、群体任务——群体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受群体任务要求的影响。
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群体凝聚力概念: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影响凝聚力的因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规模●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以前的成功经验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社会惰化效应——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智力水平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
●情绪的稳定性:情绪高涨和低落时都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自信心:自信心强,不易从众。
●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易从众。
2.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
●群体的竞争性。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群体目标。
●群体的规模。
群体决策的利与弊1.优点●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2.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3.效果与效率——效果好、效率低群体决策技术1.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
2.命名小组技术——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3.德尔菲法(德尔斐技术)4.电子会议——是命名小组法与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混合。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作用a) 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b) 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c) 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际反应特质1.包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来往、社交、想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 控制的需求——在权利上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3. 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有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1. 相互依赖性a) 联营式依赖关系b) 顺序式依赖关系c) 互惠式依赖关系2.任务不确定性3.时间与目标取向什么是冲突⏹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否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
⏹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处理冲突的策略1. 运用竞争2. 运用合作3. 运用回避4. 运用迁就5. 运用折衷冲突管理技术1. 解决冲突的技术◆问题解决◆目标升级◆资源开发◆回避◆缓和◆折衷◆官方命令◆改变人的因素◆改变结构因素2. 激发冲突技术⏹运用沟通⏹引进外人⏹重新构建组织⏹任命一名批评家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领导的概念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环境适应性领导的功能1.创新功能2. 激励功能3. 组织功能4. 沟通协调功能5. 服务功能威信的概念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中的威望和信誉。
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工作能力和交际艺术。
●持久性领导威信的作用◆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有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优秀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工作的实绩☐以身作则第十一章领导理论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1. 把领导行为归纳的两个变量(维度)——以工作为导向——以人为向导2. 把领导行为方式分为四种类型a) 俄亥俄洲立大学的研究b)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认为:高工作绩效群体的领导要把管理的中心转向员工;而低绩效群体的领导应该更多地关心工作和生产。
c) 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为研究领导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集权型领导方式主要特征:◆独揽决策权◆单纯命令主义◆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费得勒的权变导论1. 基本原理: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领导效果取决与三个条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任务结构。
(组织任务是否明确)●职位的权利。
2. 测定领导者习惯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的LPC量表。
一种反映人行为类型的心理测量量表。
LPC值从18分~144分18~58分——工作导向型59~63分——混合型64~144分——人际关系导向型3. 情景因素与领导行为方式的配合关系a)在团体情况极不利和极有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
b)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类型。
途径——目标理论1. 基本原理和指导原则a)含义:领导应指明达成目标的途径。
b)指导原则:●阐明对下属工作任务的要求。
●帮助下属扫清到达目标的通路。
2. 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指令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1. 概念——在管理方格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被领导者的工作成熟度。
2. 应用——领导者应根据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的变化来选择领导方式。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决策的概念——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领导决策的原则一、信息健全原则(日本发现我国找到油田)二、可行性原则(宝刚的引水工程)三、系统分析原则(都江宴水利工程,阿斯旺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四、对比择优原则(大庆输油管道)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a)决策观念的民主化b)决策体制的合理化c)决策研究的公开化d)决策的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特征a)决策思想科学化b)决策程序科学化c)决策方法科学化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动机的基本概念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影响人的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a)爱好和兴趣b)价值观c)抱负水准激励的意义1. 激励涵义——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的作用绩效= f (能力·激励)在一个人能力已定的条件下,激励水平越高,工作绩效也越高。
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概括a)强调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b)强调需要的层次性。
C)强调主导性原理——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
该理论的不足a)忽视了后天环境对人的需要。
b)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a)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
b) 激励因素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要点:——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