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及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大力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及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大力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及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自2004年7月正式启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以来,在市、镇(街道)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基层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及大多数农户的积极配合下,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处理的收集系统运转比较顺利,农村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户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以及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环境效益已初显端倪。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长效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

一、现状1.明确了工作职责。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增加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镇(街道)垃圾的清运、集中处理职能。

各镇(街道)均设立环卫管理机构,承担环境卫生管理职能。

各村建立专门的保洁员队伍,主要负责本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公共区域的保洁。

到2007年底各镇(街道)共有环卫管理人员37名,镇级保洁人员352名、村级保洁人员648名。

2.理顺了工作程序。

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将垃圾收集后盛放在指定容器内。

各村保洁员将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收集清运到本村垃圾集中堆放点。

各镇(街道)环卫所负责将所属各村垃圾集中堆放点的垃圾清运到镇(街道)垃圾中转站。

市环卫处负责每天到各镇(街道)中转站清运垃圾,集中处理。

这样就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模式。

到2007年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已覆盖全市3个街道、6个镇、127个行政村、8.4万多户农户。

3.开展集中收集处理。

目前全市共有镇级垃圾中转站17座,村级垃圾收集点130处,垃圾清运机动车48辆,人力垃圾清运车753辆,村级垃圾筒68517只。

2004年共收集处理13248吨,2005年31572吨,2006年40188吨,2007年42017吨,其中焚烧处理3508吨,填埋处理38509吨。

2004年至2007年共收集处理农村垃圾127025吨。

2007年各镇(街道)环卫所签约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数达5256家,各村共对48473户农户收取了2007年度卫生费,占应收户数的57.62%,收费标准基本上是每人每月1元,2007年镇、村两级共收取有偿服务费444.2万元。

4.实行工作考核评比。

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及环境整治办公室根据市考评办对镇(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的有关精神,制定了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及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办法,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对各镇(街道)农村垃圾收集工作进行检查,年终进行评比。

二、问题1.思想重视不够。

有一些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不够重视,工作中碰到难题缺乏攻坚克难的精神,特别是在收取农户卫生费上表现更为明显。

各镇(街道)、大部分村都对农村垃圾收集工作制定了监督考核奖惩制度,但在制度执行力度上差距较大,有的镇(街道)、村能按章办事,加强日常检查考核,而有的镇(街道)、村虽有制度却形同虚设。

2.资金来源较少。

经济基础薄弱是阻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这是村干部一致的感受。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镇、贫困村感受尤其深刻,农户卫生费收缴率低或根本收不到,镇政府补贴少,村集体资金薄弱,保洁员工资低,垃圾房改建资金无着落等,导致保洁员垃圾漏收、隔天收,房前屋后特别是小河小浜内生活垃圾较多,敞开式垃圾箱周边环境脏乱差。

3.保洁力量薄弱。

镇(街道)、村两级均存在环卫保洁力量不足、队伍老龄化问题,致使环卫日常保洁存在真空地带。

镇村交接处、村级道路边、农村马路市场周边、外来人员聚集地、企业厂区周边,环境脏乱差现象仍较为严重。

特别是公路两侧白色垃圾多,缺乏对企业乱倒垃圾行为的监管,致使生产垃圾沿路蔓延,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4.基础投入不足。

特别是农村垃圾收集点,敞开式占55%,简易垃圾中转站占82%,镇级公共厕所数量少且档次低,环卫专业车辆配备不足。

环卫资金投入力度薄弱,保洁员报酬低。

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镇级环卫事业发展缓慢,已不能满足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5.转运效率不高。

目前的垃圾转运方式造成了转运成本过高、转运效率较低的问题。

除新仓镇、曹桥街道、钟埭街道建造了压缩式中转站外,其余镇(街道)均为简易的垃圾中转站。

市环卫处采用8吨垃圾压缩车压缩收运的办法,垃圾中转站配备铲车装运。

每车装运时间较长,压缩车油耗较大,运转效率低,转运成本较高,在垃圾量多的时候,无法做到垃圾处理日产日清,且简易中转站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臭味重,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三、建议1.要提高思想认识。

镇(街道)要把环卫工作纳入镇(街道)社会发展规划,将镇(街道)环卫创建工作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卫工作的领导。

2.要强化管理职能。

农村垃圾收集是新村示范、村庄整治的一项工作内容,建议成立市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及农村环卫工作的指导工作。

同时,健全镇(街道)、村两级管理网络,突出镇(街道)环卫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充实管理力量,使环卫工作步入规范、科学、长效管理的轨道。

市城管局环卫处要承担起对农村环卫工作的指导职能,加强对镇(街道)环卫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市、镇(街道)两级环卫工作机制,抓好环卫工作日常数据统计工作,随时掌握镇村环卫工作信息,及时指导农村环卫工作。

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摸索对公路两侧、村道边等农村公共区域符合镇(街道)实际的环卫作业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使镇(街道)环境卫生面貌能够进一步改善。

3.要完善考核体系。

建立日常检查考核制度,特别是要将镇(街道)、村的清洁状况、环卫资金投入情况、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情况、镇村两级保洁队伍建设情况、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及收集量、有偿服务收费率等指标列入考核内容。

建议市里对此项工作实施单独考核,并增大此项工作在镇(街道)绩效考核中的分值。

市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领导小组要做好全市面上的检查、督促、指导;镇(街道)要由分管领导牵头,落实责任部门加强对村级环卫工作的考核督查工作;村委会要落实卫生专管人员,加强对村级保洁员的工作检查考核。

4.要加大环卫投入。

建议市、镇两级财政将环卫经费纳入经常性财政保障范围。

各村加大对农村垃圾有偿服务费的收缴力度,以弥补环卫经费不足。

要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根据年终对各村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分,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经费由财政承担。

同时,要提升环卫基础设施档次,针对镇(街道)简易中转站转运效率低、成本高、环境差的问题,各镇(街道)应加快压缩式中转站的建设,落实资金完成村级垃圾房的密闭化改造。

5.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拓宽宣教渠道,创新宣教手段,让“清洁家园,从我做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村容整洁,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意识,充分调动村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掀起环境整治新高潮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掀起环境整治行动新高潮——在全省环境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省长:罗保铭(2009年7月17日)同志们:近一段时间,一场以“向脏乱差开战”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大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揭开了全民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改善海南人居环境的新的一页。

群众参与之广泛,媒体关注程度之高、报道之密集、内容之丰富,可以说前所未有。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环境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就是对全省环境整治大行动,进行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掀起环境整治的新高潮。

刚才,海口、三亚和保亭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三个市县环境整治工作的经验体会,谭力同志就加强环境整治宣传舆论保障和监督工作做了部署,讲得都非常好。

过一会,卫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

环境卫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最直接的窗口,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最直观的反映。

今年3月,北京退休老人刘骏写信给卫书记,反映海南一些地方触目惊心的脏乱差现象,卫书记多次就此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由省、市县政府组织实施环境整治,由宣传部组织实施舆论监督,引起了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

我也批示省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强调各级干部在环境整治中要带好头。

6月份,借参加第五届“珠洽会”的机会,我率团参观学习了全国卫生城市---广西南宁、桂林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经验,干净整洁的市容街貌让大家都深受触动、深受启发。

海口市率先行动,迅速启动了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陈辞同志、唐先同志亲自带队上街明察暗访,强力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老街、农贸市场、车站码头等多年堆积的垃圾清理了,市民纷纷拍手称好。

三亚市划定60个环境卫生责任片区,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评问责。

泽林同志、王勇同志公开表态,如果自己分管的责任片区卫生评比倒数,将向全市人民作检讨。

儋州、琼海、东方、定安等市县也闻风而动,向脏乱差开战,行动有力,效果明显。

特别是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舆论宣传监督活动,组织媒体宣传广西经验,曝光脏乱差现象,开辟“全民大支招”等栏目,追踪报道整治行动,整个宣传铺天盖地,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很多市民评价,这次环境整治大行动塑形象、合民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2007年12月,省政府专门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了“椰岛杯”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去年,为了迎接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庆典,卫书记和我召集18个市县的一把手进行了一次环境整治总动员,干净整洁的环境给海南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我们还筹资近40个亿,启动28个生活污水和2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力改善了环卫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生的改善,但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重建设、轻管理的趋向,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已成为全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全省上下思想再重视,措施再强化,工作再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环境整治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优越的生态环境,这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优势和最大资本。

如果我们不精心呵护,随意糟蹋,一边是“风景美如画”,一边是“环境脏乱差”,海南就会失去这种优势。

所以,中央领导反复叮嘱我们,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领导责任。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海南视察时指示我们,“要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村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今年,温家宝总理来海南视察时强调,“要倍加珍惜,下最大气力爱护好、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整治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环境卫生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关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强环境整治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第二,环境卫生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海南旅游要与国际接轨,首先是环境卫生要干净整洁、国际一流,游客才会有良好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