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辅导讲义](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

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 I表示刺激强度的增加量,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则有如下关系式:I--- = K I 这就是韦伯定律。

K是个常数,当I的大小不同时, I 的大小也会不同。

作用:感觉性和感觉阈限的研究,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如能了解、掌握学生感受性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和就业指导都具有积极作用。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l 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分析器的感受性会随条件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1)感觉的适应适应:指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生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例:视觉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戴眼镜,戴手表等;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若做多了就会越做越咸。

听觉一般较难适应。

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这具有自我保护作用。

作用: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人们感觉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2)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时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同时对比图)。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酸,吃苹果之后再吃糖会觉得糖更甜。

作用: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产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等各种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

大型的人物雕塑,如果就按人体的比例直接放大就不好看。

教学中的直观教具的制作,也要考虑人的感觉的对比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如:泡沫的摩擦声,让人产生冷、起鸡皮疙瘩;微弱的声音提高人的视觉感受性;拔牙不用麻药的实验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l 联觉(这种现象不属于感受性的变化规律)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

如:红橙黄-----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进色(给人接近感)蓝青紫-----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退色(给人深远感)色调的浓淡不同,引起人的轻重感不同----两个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球,黑色给人重的感觉,白色给人轻的感觉。

不同色调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黑色使人感到凝重等。

作用: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l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感受性,无论是绝对感受性,还是差别感受性,都具有巨大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以下条件:(1)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2)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

(二)知觉的特性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折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

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分份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在某一时间内被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知觉的对象。

与此同时,只被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儿子看卡通片,别人叫他,没听见;上课注意听讲,其他声音就模糊了。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例:P、48双关图;听课与开小差的互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l 客观因素:(1)觉对象的强度:有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象容易被我们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出知觉的对象。

例:白纸黑字,如果是黑纸黑字将会怎么样呢?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雪地里的白羊(黑羊)(3)对象的活动性(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选为知觉的对象。

例:小孩玩虫子闪烁的霓虹灯广告声音的起伏变化(和尚念经、不规则的打鼾声)(4)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容易选有明显特征的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例:公鸡母鸡----易辨雌兔雄兔----扑朔迷离有无明确的目的l 主观因素:有无积极的态度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制作使用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改作业用红笔的道理讲课为何要求抑扬顿挫的道理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有不同的属性,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l 主观轮廓: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它的部分或属性常常是分别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

尽管它们在客观上可能是不完备的,但在人的主观上却能被全面地知觉。

l 在整体性知觉中,物体的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关键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强的部分,往往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整体知觉。

而弱小的部分却常被忽视。

如:人物漫画:李金斗、马三立、国外球星等。

l 在整体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重要作用。

刺激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改变了,但各部分的关系不变,仍能保持整体的知觉。

如:一首曲子,不同人唱,不同乐器弹奏,人都会知觉为同一乐曲。

各部分关系发生变化,知觉的整体形象就会发生变化。

如:正方形、与菱形,都是由4条相等直线组成的封闭图形,但线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人的知觉就不同了。

l 知觉的整体性有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常常运用经验对残缺部分进行补充整合,从而获得整体映象。

如:121314 A13 C 由于经验的作用,13,有时被认为是13,有时却被认为是Bl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或不熟悉的,那么知觉更多地依赖于感觉。

接近组合、相似组合、闭合、连续等因素感知为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如:观赏自然景观,导游说这是…… 火烧云,象……l 知觉的理解性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理解对象,理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觉的速度和完整性。

没有见过中国版图的农村老太太,看玉华洞中的“中国版图”时,就看不清;老驾驶员能通过听发动机的声音来判断汽车是否正常。

等等。

l 语词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加快理解对象。

如桂林有一景:“张果老倒骑驴”l 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定势等,对人的知觉理解也有重要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表现最为明显:大小----------远近看物体(透视感)距离的改变形状----------不同角度看门等角度的改变亮度----------阳光下与黄昏时,粉笔总是白色的明度的改变颜色----------颜色不会因为光线的强弱而改变明度的改变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使人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认识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改造世界。

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环节。

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起点是感知教材,并获得有关教材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根据感受性变化发展规律及知觉基本特性,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1、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指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生动、形象、逼真。

缺点:其本质属性易被非本质属性掩盖,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教具直观:也叫模象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优点:可以突出事物的重点与本质,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缺点:模象直观毕竟与实物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低年级学生对模象的误解。

(3)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优点:灵活、经济、方便。

缺点:所反映的事物形象在完整性、鲜明性、正确性方面不如直接感知。

以上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各具特色,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三者应相互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