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谈
摘要:小学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培养阶段,数学教学,这一让全世界羡慕的中国
学生的数学成绩,肯定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积累,不断摸索,潜移
默化地打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为以后更高阶段的教育做好铺垫,培养兴趣,进行跨越式,终身教育的全面展开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素质研究性学习创新兴趣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
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
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
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
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
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
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
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
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
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
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
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
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
首先是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
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
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
习的内容。
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
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而对另
一种更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却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
育功能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
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
1.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的概念、
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知识的迁移。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
教学。
(2)学法的迁移。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
积公式。
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非常主动。
这样不仅使学生加
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烈,萌发出创新的意识。
2.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
为如下课型:
(1)数学史话课。
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促进社会发展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
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趣味数学课。
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
(3)实践应用课。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竞赛辅导课。
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
学的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顾徐达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探索.《学科教育》,2003,第4期。
2.康宝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吉林教育》,2008,第16期。
3.唐祝红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概述.《青海教育》,2007,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