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其主要特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日趋完善;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得体;反应适度。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工程,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什么?
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都有哪些标准?
1、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在一定场合能发表个人见解。
2、情绪比较稳定,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
3、兴趣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有稳定性和专注力,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4、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基本上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有正确的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6、自尊、自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用内能适度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
7、对生活有较高的热情,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对自己的隐忧能尽量地“放开去”,能较愉快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性格较为开朗,处事基本上一做到言行一致,有正义感。
8、乐于交往,与家庭成员、老师、伙伴大都保持比较和谐、亲密的关系,对友谊有正确的理解。
9、了解高中男女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
10、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五、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学习困难综合症
2、抑郁症
3、自卑感
4、焦虑症
5、厌学症
6、考试综合症
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倾听渲泻,积极疏导;适度宽容,允许犯错,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抓好双向沟通;讲究疏导艺术。
七、什么是考试综合症,如何克服?
考试综合症,指在考试前或考试时,出现较为严重的紧张恐惧,如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使原来熟记的内容一时无法回忆,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综合症是一种对考试情景紧张恐惧的心理疾病。
因此治疗本症的有效措施,首先是消除考试前各种心理压力,纠正不正确的用脑与应考方法,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情绪、及时排除紧张心理、考试前一天做妥善的安排。
八、高考前夕考生应作哪些准备?
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向上、开朗。
生理准备:适当运动或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疲劳的大脑得以调节或增氧。
生活准备:加强时间管理,作息时间有规律,睡眠充足;加强营养。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
一、交友心理疏导
1、交友心理
中学生思想单纯,喜好交往,伙伴之间的感情往往也是真挚的。
一般地说,在中学时代建立起来的友谊是终身难忘的。
中学生交友的另一特点是:伙伴之间大都是个性和兴趣相近的人,他们在学业、能力、性格、爱好等方面都很接近。
与伙伴的友谊是学生心理发育成熟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喜合群,不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生存力不强、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
2、交友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关心了解
(2)耐心细致引导
(3)积极的预防和矫治
二、恐惧心理疏导
1、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对于学生来说,起始往往由于学习不佳,考试经常不及格,平时作业亦较难完成。
因而在校免不了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笑;在家亦常招来父母的训斥,邻里的轻视,使他们感受到重重的精神压力,但一下子又难于改变学习上的落后状况。
久而久之,一种抑郁感、自卑感、孤独感,使他们的心情逐渐处于恐惧状态。
2、恐惧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需要创造一个心理气氛良好的环境
(2)要强化学生的自尊心
(3)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现实
三、压抑心理疏导
1、压抑心理
压抑心理也是一种心理病态。
从心理上讲,压抑是对感情、精力加以限制,使之不能正常地流露和发挥。
当一个人受到压抑和挫折时,情绪就会变得失望、忧郁,性格外向的还会伴随有狂躁,寻找机会发泄,性格内向的就变得沉默孤僻。
压抑破坏了心理平衡,如不及时疏导,心理障碍也会导致生理疾病。
2、压抑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对青年学生应该有所要求,但这种要求应大体适合他们的需要,并且不要超过他们能够承担的负荷
(2)对压抑心理的疏导,补偿功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可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压抑心理的具体内容,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5)还要注意保护个性
四、受挫心理疏导
1、受挫心理
学生在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中,也不免有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曲折。
所谓挫折,是指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而使预定的目标不能达到。
受挫以后,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或是苦闷、彷徨、灰心、失望等。
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疏导,会导致各种消极心理与反常行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2、受挫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要了解学生受挫原因与受挫事实
(2)要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3)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厌学心理疏导
1、厌学心理
厌学情绪较多地存在于差生之中。
这是一种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感,加上外界的压力(如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耻笑,邻里的讥讽),往往使之失去信心,于是更加厌恶学习。
而且有些差生物以类聚,精力几乎全化在学习之外,见到上课、作业就感到头痛,勉强应付,滋生强烈的厌烦情绪,当然,厌学的也不完全限于差生,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如感到学习负担过重,读书无用等)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2、厌学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
六、逆反心理疏导
1、逆反心理
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就叫“逆反心理”。
正常心理支配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而逆反心理支配的行为是盲目的,有的完全出于一种好奇心,很难说有明确的目的。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
2、逆反心理疏导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他们不断增强的要求独立自主的意愿,充分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一面,尽量减少心理上的对立情绪
(2)不能任意迁就或放任自流,要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