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一、学制
五年制本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建筑师职业素养,并富于创新精神的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及专业领导者。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也可从事建筑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基本要求
(一)德育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坚持既勇于探索创新、开拓进取又勤恳实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
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
(二)智育
1、公共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法律与法规。
●了解国防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
●了解计算机技术与文化,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语言及方法。
●了解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程序的操作应用技能和方法。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画法几何和阴影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建筑物理声、光、热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了解建筑给排水、电气、空调等相关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在建筑设计中的综
合运用方法。
●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了解人类文化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
2、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
住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等。
●掌握建筑设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建筑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当代中外主要建筑流派和思潮的理论和影响。
●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建筑环境调查和研究分析的方法。
●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法律和法规以及现行有关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法规
与标准。
●了解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了解建筑设计在预防灾害的法规与标准。
●了解常用建筑材料及新建筑材料的性能,并能在建筑设计中合理选用。
●了解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法。
●了解建筑体系,掌握常用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能合理地进行选择和布置,并
能了解它们对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美观的重要性。
●了解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3、专业知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快速完成建筑方案设计。
●掌握应对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
●掌握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方法。
●掌握建筑特种构造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了解建筑评论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了解建筑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
(三)体育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自学能力
●具有查阅文献信息、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动态和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
2、业务能力
●具有一定的建设项目策划、参与组织可行性研究的能力。
●理解和掌握环境,包括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室内环
境和室内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有能力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和设计条件,合理进行设计并能快速完成。
●有能力根据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用多种恰当的方式表达设计意图。
●具备用语言和文字充分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建筑模型制作能力。
●具有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资料和外语听、说、写的初步能力,并
初步具备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3、管理能力
●具备一定的设计组织能力,能够熟悉和协调建筑工程各工种间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对外公关、对内组织管理的能力。
五、主干学科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2、建筑理论与历史
3、建筑技术科学
六、主要课程
1、设计系列课程
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2、理论系列课程
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园林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建筑评论等。
3、技术系列课程
包括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
4、美术系列课程
包括美术、美术实习等。
七、主要实践环节
公益劳动、军训、美术实习、建筑环境实录、建筑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相近专业
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213 学分,方可毕业。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建筑学学士。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修满以下专业类课程,在总学分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建筑设计原理(1,2,3,4)
建筑设计基础(1,2,3,4)
建筑设计(1,2,3,4,5)
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门化)
建筑物理(声,光,热)
建筑设备(水、电、暖)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
建筑材料
建筑理论与历史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
见表一。
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
见表二。
十二、学时、学分汇总表
见表三。
十三、课外安排一览表
见表四。
十四、有关说明
1.课程性质代号:
通识教育课程代号A1(必修)、A2(限选)、A3(任选);
基础课程代号B1(必修)、B2(限选)、B3(任选);
学科基础课程内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代号C1 (必修)、C2(限选)、C3(任选);
学科基础课程内跨学科基础课程代号D1 (必修)、D2(限选)、D3(任选);
专业特色课程内专业基础课代号E1(必修),E2(限选),E3(任选);
专业特色课程内专业课代号F1(必修),F2(限选),F3(任选)。
2.各类选修课要求
●限选课
限选课指限度课程类型的选修课,课程类型中有数门课者选修其一。
●任选课
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中人文经管类任选课规定在哲学与法学、文学与历史两个分类中各修3学分以上(含3学分)。
跨学科基础任选课规定在专业14、15大类平台以外选课。
专业特色课程任选课规定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特色课程中选课,或在对本科生开放的学院研究生课程中选课。
表一
2004级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
注:A表示通识教育课程(A1必修、A2限选、A3任选);B表示基础课程(B1必修、B2限选、B3任选)。
注:C表示学科基础课程内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C1必修、C2限选、C3任选);D表示学科基础课程内跨学科基础课程(D1必修、D2限选、D3任选)。
注: E表示专业特色课程内专业基础课(E1必修、E2限选、E3任选);F表示专业特色课程内专业课(F1必修、F2限选、F3任选)。
表二
实践环节安排表
表三
学时、学分汇总表
表四
课外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