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学培养方案

建筑学培养方案

建筑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部门:建筑工程学院
部门负责人:陆峰
专业负责人:韩有民
审核:陶庭先
校长:刘宁
制订日期:2014年8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建筑设计师技术能力,从事建筑学领域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施工、咨询、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

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5、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史,掌握建筑设计及建造和城市规划及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环境与设备、空间形体思维和表达基础。

6、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掌握本专业建筑设计的能力和协调其它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熟悉建筑师业务实践基本知识,具有工程设计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7、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

8、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
- 685 -
1、具有查阅文献信息、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动态和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具有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资料和外语听、说、写的初步能力,并初步具备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建设项目策划、参与组织可行性研究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环境,包括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3、有能力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设计条件和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运用多种恰当的方式表达设计意图;
4、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建筑模型制作能力并能用语言和文字充分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5、具备一定的设计组织能力,能够熟悉和协调建筑工程各工种间的关系,以及具有一定的对外公关、对内组织管理的能力。

业务范围:从事建筑学领域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施工、咨询、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和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方向
1、建筑设计
三、专业特色
1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教育资源,拓展知识面,与相关专业互相渗透,突出建筑学专业特色。

建筑学专业是典型的综合学科,涉猎内容广泛。

我校属于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类综合院校,开设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学条件可以为给排水专业所用。

在完成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提高学生设计与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改进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结合最新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动态,知识体系能够及时更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在不同学期结合学习需要开展相关实践课程。

3 结合市场需求及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以满足培养设计人才的需求。

四、学制:本科五年
修业年限:4~7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学分总体要求
规定毕业总学分:234.5 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综合素质学分)
其中通识必修课:46 学分,占19.6 %
通识选修课:7 学分,占3.0 %
学科基础课:99 学分,占42.3 %
专业核心课:15.5学分,占6.6 %
专业方向课:8 学分,占3.4%
- 686 -
实践教学环节:57学分,占24.3 %
综合素质学分:2学分,占0.9 %
六、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干学科:建筑学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建筑初步、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力学、设计表达、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物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考察、建筑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七、课程配置流程图、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 687 -
688
建筑学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
689
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690
八、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见表一~表八。

表一、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
表二、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691
表三、实践教学环节表
692
表四、指导性培养计划表(1)—总表
693
表五、指导性培养计划表(2)—通识选修课计划表
表六、指导性培养计划表(3)—学科基础课(选修部分)计划表
表七、指导性培养计划表(4)—专业方向课计划表
694
表八、分学期安排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
695
续表八(1)
注:此表中周学时小计一栏为最大周学时,实际执行时应保证该学期内每一个教学周内的课程教学时数保持平衡。

6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