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书讲座同学们:大家好!首先,老师为大家读一首诗,大家知道它是出自谁的文笔吗?题目是什么呢?又是写什么的呢?(诗歌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这是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是讲看书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也共同关注着“读书”这样一个话题。
下面就“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等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我的点滴经验能给你们带来一点儿启发。
今天,我为同学们所做读书知识讲座的题目是:“与书为友”。
我觉得,如果你们真正地喜欢书籍,并能真正地受益于书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书作为自己的朋友与书为友,终生相伴,不离不弃,让它充实你的学习和生活。
与书为友,真诚相待,细心关怀,让它陶冶你的心灵与性格。
与书为友,默默无语,用心交流,让它洗去你的烦恼与忧愁。
与书为友,让我们受益终身。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象绿叶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籍鼓舞了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从愚笨和鄙陋的泥潭中脱身出来,让我们更接近美好的生活观念。
读书,这个看似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高尔基曾说“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因此,就更不可能了解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下面,我就用几个例子来说一说读书的好处。
我先描述一个人物,你们猜猜她是谁。
怎么样?敢不敢尝试一下?(投影)她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还改编为漫画书;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十二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并被拍为电视连续剧;连续出版《都往我这儿看》;十三岁出版长篇童话《我是动物》;去年十月,出版《邪童正史》。
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郑州晚报》长春《巷报》等媒体开设专栏。
怎么样?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吗?她呀,叫蒋方舟,短短几年间就连续写出了多部作品,够神奇的吧,今年也就十六七岁。
她怎么能够如此擅长于写作呢?这就是她从小喜爱读书的结果。
平时她都看哪些书呢?如:《中外幽默大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选》《三毛作品选》《张爱玲全集》《刘镛文集》《红楼梦》《西游记》《看上去很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鲜血梅花》《池莉精品集》《走出女儿国》《黑镜头》《周恩来传》《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唐诗三百首》《围城》《少年维特的烦恼》《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全集》《聊斋志异(白话本)》《姓名学》《血与铁》《花季雨季》《小吃巧吃名吃》《上下五千年》等等听完这一大堆的书目,你有什么感想?这就是读书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纵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重视读书的。
可以说,“读书,是人成长、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读书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具体的有哪些好处呢?概括起来说,读书的益处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无穷无尽的知识又可以分为直接的知识和间接的知识。
我们人,穷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全部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
那怎么办呢?怎样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学到最多有价值的知识呢?这就要靠大量地阅读,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知识。
那就是——读书,尤其是世界名著,那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
像《红楼梦》,整本书包罗万象,像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习俗、宗教哲理、音乐美术、戏曲文艺,包括诗词歌赋、对联、灯谜、酒令……真是应有尽有,无不一一毕现,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都被它真实地刻画了下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两百多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
因此,有人就说它是“中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还有诸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品集,俄罗斯列夫·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
所以,许多有识之士,杰出人物就是凭着大量的阅读与深入研究,练就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本领。
我们再来猜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抱膝委坐自比管仲、乐毅之贤;笑傲风月,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相信大家都猜出来了吧,这就是诸葛亮,诸葛孔明。
孔明何以能练就这么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读书。
诸葛亮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便信口而出,真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
更使他的老师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年考就要来临。
诸葛亮突然向老师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
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
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考卷便一挥而就。
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总之,一部好书就能带着读者去自己所无法到过的世界,所以人们就说,你想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看当时的小说就是最快捷的方式!——读书,能增长人们的见识!其次,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能够激励你的斗志,能够培养你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有这么一本小册子,100年前写的,仅用了一个小时,但在100多年后的2000年却被美国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书第六名。
100年前写的,用一个小时写的小册子!2003年1月在我们中国出版后竟然26次进入中国畅销书排行榜。
这是个什么样的书呢?其实内容很简单,就是说一个名叫罗文的中尉如何不畏艰险,通过重重障碍,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绝对的勇气胜利完成任务,什么任务呢,就是把总统的信交给加西亚将军。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本小册子,一个送信的故事,据说却影响了日本天皇与美国总统,为什么呢,就是书里面所宣扬的忠诚、敬业、荣誉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敬业、服从的品质叫做“送信精神”,这本书也就因此很快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它的名字就叫做《致加西亚的信》,现在它已成为美国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的教材,成为培养公务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为什么一本书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这就是因为有的书里面所弘扬的精神和品德是社会所需要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这样的书就能给人以精神的鼓励和事业的支持。
所以,英国的思想家培根就说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阅读使人充实。
高尔基则说,好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就越健壮。
古今中外多少人正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而选择的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又有多少作者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对人的修养与处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书,我们称之为励志书,比较著名的有:中国:《颜氏家训》《菜根谭》《曾国藩家书》散文英国:培根《人生论》法国:蒙田《随笔集》人物传记:小说类:海明威《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羊皮卷》《细节决定成败》等等总的来说,近年来,这一类励志的图书越来越多,这也充分反映了一点,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品德情操、个人修养。
第三,阅读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的孩子他们大多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同学们的试卷中,我们也能看到,阅读题做的好的学生,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都很强,而这与平时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
记得我们刚才谈到的蒋方舟吗?上小学三年级时,她写的一篇自我介绍我们共同来看一下,看大家能否从中感受到蒋方舟的语言特点:我叫蒋方舟,1989年10月出生。
好象半人半鬼算个作家了。
当大家拜读我的大作时,切不要想象我长什么样子,人家会不好意思的啦。
现在我经常把裤子穿反成了我们学校独特的风景线,深秋了还穿了一双凉鞋滴答滴答地跑,头发嚓拉嚓拉地撒了一脸,披得像个女巫。
别看我在学校里是"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
但我一回家就判若两人,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出门,每当爸爸妈妈让我上街,或者当"三陪"--陪吃饭,陪聊天,陪恭维时,我就求爷爷告奶奶哭爹喊娘大喊大闹表示我心中的愤怒。
”怎么样,大家觉得这个当时才小学三年级的蒋方舟她的写作语言是不是够幽默风趣,甚至泼辣的?这就是大量读书读来的结果,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与快乐。
在她的这段话中,写了她不喜欢参加社交,也就是她说的"三陪",宁愿留在家里看书。
其中"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一句,她不仅要知道古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要弄懂它的意思,还要反其义而用,达到幽默效果。
其实,这段话出自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刘禹锡的《陋室铭》,可见,多背古诗文好处多着呢!蒋方舟没书看的时候,就把初中课本里感兴趣的内容看了一遍。
在这里蒋方舟就把一句古诗句给灵活化用了。
所以,总的来说,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有利于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更有利于培养我们健康的品格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还有利于更深入地学习与更熟练地运用语言。
但有的同学认为功课紧,少看闲书为妙。
其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越到高年级,不读课外书就越显出它的害处来。
仅靠学课本,特别是语文,是不可能完全应付越来越开放的考题了。
例如:某地区的中考试卷就出了一道考题,考的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出自哪里?对《水浒传》。
沈阳还出了关于《谁动了我的奶酪》这部作品的中考作文。
有一所学校小学升初中考试大部分的题都是源于课外阅读的知识积累,几乎没有是课本原封不动的题。
据说,有的老师吃了一惊,这道题没在书上呀,其实,它要考的就是你的课外阅读!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读书已经成为我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有的同学就会问:“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下面我就谈一谈,如何选好书?我觉得,一本好书,不在于它的价格是多少,而在于他给你精神上带来了多少价值。
读书也象开金矿一样,“沙里淘金”。
首先,经典名著必读。
如果困难,可以先读简装本,一点点地培养渗透对经典作品的领悟理解,如世界名著,诺贝尔获奖作品,中国的古典名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