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Nanning-水水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诗经美学》选高乾源)一、《关雎》中的动植物:1.东方大黄莺或鱼鹰雎鸠(JuJiu):旧说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雌雄终生相守。

古今注家多解之为鱼鹰。

鱼鹰民间称它为黑老鸨,通体黝黑,俯冲以利抓抓鱼,饱食后成群在船头、礁石上晾翼。

求偶时雄鸟抖动两翼,鸣声粗戾。

如此丑陋的形态,比兴为温文尔雅的人间求爱,如同把狼比兴为人。

为知诗者不取。

把鱼鹰和鱼的关系比喻为爱情,如同流行歌唱的老鼠爱大米。

胡淼先生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求证为东方大苇莺。

诗中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乾源1] 关关、关关,这是雄雎鸠向雌雎鸠歌唱,雌雎鸠对鸣。

就像英俊的男子在姑娘的窗前歌唱一样。

先闻声后见关雎鸟,虚化而入,别有韵味...雎鸠解为鱼鹰不美且丑,然而雌雄能够终生厮守,概说它是有忠贞信念的生命,心美大于形美;若为黄莺、唱时既铿锵又婉。

铿锵是为捍卫领地,婉者又是唱给产卵、育雏的雌鸟听的。

婉又铿锵的声调是爱的不息咏唱。

我曾有诗一首赞颂昆曲名家李佩红的演唱。

亢鸣南雁行,婉爱费精神;含章锁麟囊,独自莫悲伤。

歌唱艺术也象法了爱情的精神。

2.荇菜荇(Xing)菜:在江南水乡常可见到,分布在水沟池塘等浅水处。

根生水中、叶浮水面的植物,茎可供食用。

诗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被清清的河水带动,左右摇摆着。

清情的河水就像我那绵长的思绪。

左右摇摆的荇菜就像我动摇的心。

这位是大胆真情的公子,但是他绝不同现代的花花公子,上去就是一句我爱你。

说完了就想着如何折腾上床,这位公子希望用日夜的想念来打动姑娘。

此处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是空谭,看美之人可见荇菜,但是荇菜实是空物,诗者原意不在此。

看美之人可见流水,但是流水亦复未尝有形。

大概是以空物托情,滋长出浮动的情思,借用这等空物,情思有所寄托。

此便是对空灵的渲染。

一、《鹤鸣》中的动植物:3.鹤鹤属迁徙鸟类。

除黑颈鹤与赤颈鹤生活在青藏、云贵高原外,其余鹤类均生活在北方,每年十月下旬迁至长江流域一带越冬,第二年四月春回大地再飞回北方。

丹顶鹤寿命长达六十至八十年,四岁便进入成年期。

每年四月中旬是其求偶繁殖季节。

每当黎明或黄昏,年轻的鹤群便曲颈向天引吭高歌,以对歌方式寻找伴侣,一旦求偶成功则终生不变。

如有一只不幸夭折,另一只会至死不再择偶,宁可沦为孤鹤。

丹顶鹤几乎没有天敌,它目光锐利,行动敏捷,能飞善走,加上强劲有力的双足和尖而长的嘴,连鹰都避它三分(摘自百度百科)。

诗中的鹤也有人把它比喻为隐居高山的高士。

鹤在寂静空间中,它的鸣叫可以传播到七、八公里之外。

如果这样解,《鹤鸣》就成为一首纯粹的隐逸诗,寓意高人在野,暗示君王应当提拔幽隐。

2.檀檀: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及香料,又可入药。

檀木后来成为中国名贵家具的主材。

檀,喻意一种名贵的树钟,紫檀树。

《毛诗传》说:园,所以树木也。

《诗经》中有《伐檀》一首,估计在二千年的长江流域一代仍有檀木生长。

鉴木从鉴檀始,下图是一棵1500年前的古檀树。

三、《桃夭》中的动植物:5.桃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博主:应网友要求,加此句以便于理解)。

《桃夭》能穷物理而能穷人事。

明暗掩映,彼此比兴。

灼灼者花貌,也如少女之美艳貌。

灼灼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阳春三月,花艳照人。

三月春阳,日中光艳照人。

灼灼其艳,心花开也。

其艳灼灼,照人亮妹也。

夭夭者,桃之稚者也。

小树弱枝,婀娜妍茂为有加耳。

所谓读桃之夭夭,当不只取其形,而要逼近其神貌。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入桃花林,桃林烧玉面。

此处我们自然可以体会到少女的丰腴,以及她如火的娇羞。

光艳是火的精灵,清影是水的精魂。

灼灼其华的桃花火之艳与水之清的精心。

有蕡其实是果貌,又如妇女怀孕貌。

其叶蓁蓁乃是叶貌,又似人丁兴旺貌。

有花乃有果,有果叶乃盛。

有女乃有家,有家乃有子,有子家族旺。

这是因果变化,所以诗中说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夭夭应是迎风向日,盛展摇动之貌。

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fn)其实。

四、《黍离》中的动植物: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6、黍黍:是北方黄土高原常见的粮食作物,一年生草本。

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作糕。

黍中不粘的近似稷。

黄土高原打谷之后要敬天,祭品是黄米糕。

黍秀即散垂。

李塨曰:离离,散垂之貌。

彼黍离离为全景写貌。

离离:离通丽,是附着、附丽的意思。

如同黍子的颗粒团簇、昭淅地生长,附丽出繁茂的样子。

说得就是清晰明白而且籽粒饱满。

易有离卦。

《文心雕龙》中言:文章昭晰以象离。

白居易诗云:离离原上草。

日中为离。

离离者指黍在烈日骄阳下的光景。

离离又是反复之貌,是指种植的黍连绵不绝。

离离者写出广袤无垠的气息。

7、稷稷:一说是粟(谷子)。

稷即今之小米也。

古以稷为百谷之长。

诗中黍子但见其离离昭淅之貌,而稷则见其苗、其穗、其实,各尽物理。

又说稷就是黍类中的一种,只是颗粒更为坚硬,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

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

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而该之也。

彼黍离离实是兴,比者在稷。

诗经的比有严格的规范,绝不是随便的比较。

稷是谷子,为百谷之长。

彼稷之苗,垂而不伏,硬而不粘。

就是苗穗虽然下垂,但是主茎挺拨并不随风倒伏,谦虚而有骨气。

以象君子之德如风。

五、《摽有梅》中的动植物: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8、梅杏类也(陆疏),梅树的果实,称酸果,即酸梅子[plum]。

果实将成熟时采摘,其色青绿,称为青梅,古有青梅煮酒的习俗。

青梅经烟熏烤或置笼内蒸后,其色乌黑,称为乌梅。

女子喜食,待孕后则更喜食。

古妻字为敏,同梅一样从每字旁。

所以梅又被看作合媒之果,女子以梅投男,思嫁之意至深。

梅通媒。

摽有梅,其实七兮中的正是梅子。

梅,古代又称报春花,被视为吉祥物、吉庆象征。

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对应了《易经》中的乾,元亨利贞的四德,是中华民族最完美德行的象征。

又说梅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旧时春联有梅开五福,竹报三多。

梅在冬春之交开花,耐寒开放,独天下而春,是传春报喜的象征。

梅发音为去声,轻声吟读,温软含骨,刚柔相济,颇合梅之品味。

《终南》一篇梅花已经开始开始寄托人的情感精神。

诗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用梅来透露人的精神消息,那是最好不过。

梅清雅俊逸,人可有乎?梅冰肌玉骨,美人可当乎?梅凌寒留香,志士之节气可配之乎?晁补之《咏梅词》诗云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骨香是谦虚者的品质。

我写诗一首赞梅:残雪糙枝影自迷,暗香林中步酥泥。

人说香骨多厥疑,我折寒梅透消息。

若说雪与梅最亲近的还是宋朝的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文人的雅气,却没有文人的雕琢气,自然美妙。

元朝王冕的两首《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颇有文人雅韵,也是没有脂粉气的。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已是绝绝以上的风骨,然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句只能借上句风神,已与梅品相差。

倒是陆游同题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近梅,然而毕竟境界又寂寞。

六、《芄兰》中的动植物: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9、芄兰芄(wn丸)兰:又名萝藦,俗名婆婆针线包,实如羊角。

多年生草质藤本。

具乳汁,叶腋生有总状花序,内有多数种子。

茎、叶、果实入药。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本身具有一种童谣的趣味。

既然是个童谣,就要是个活泼生动的比喻。

芄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

觿(x西):象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同锥,成人佩饰。

这是一个极贴切的比喻。

芄兰的花蕾也卷曲着,如同钩弦。

韘(sh社):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古玩行称之为拇指儿,清朝时期有玉制的。

这又是巧妙的比喻。

芄兰之所以成为儿歌歌咏的对象,也因为它在乡下田间地头寻常见。

芄兰应该还是乡间女儿的情趣,不能沾染了一个兰字就成了闺阁淑女的专利。

芄兰极为普通,身为下贱,然而因为象觿,命又比天高。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

《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

乡下的童子都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佩觽佩韘,表明和炫耀自己对外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

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

因而也成为乡下儿童游戏的内容,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以示自己的成熟一样。

您看,这些都是活泼的、有意味的形式,生活的美感从这些游戏式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

七、《伯兮》中的动植物: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10、蓬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散乱,茎干枯易断,随风飞旋。

这里形容头发乱糟糟的样子。

据《埤雅》:其叶散生,末大于本,故遇风辄拔而旋。

虽徙无常,其相遇往往而有,故字从逢。

本诗可贵之处,正是弱女子亦能担当。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远征之后,竟至于不洗不妆的程度,足见为情所伤。

每个头发都倒立起来,今天说人的头发乱也说:炸蓬。

蓬花待成熟时,随风吹之即起,李白诗云:孤蓬万里征。

杜甫《遣兴》诗之二云: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李商隐诗云:走马兰台类蓬,就是用它比喻迁徙不定的人生。

蓬这种居无定所的特质正是暗合此处诗歌悲凉的特性。

宋朝僧志安有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中之蓬非蓬草,乃是蓬船。

此诗妙在句式的微妙,沾衣欲湿杏花雨本为杏花雨沾衣欲湿。

吹面不寒杨柳风本为杨柳风吹面不寒,然而经这一折,停留下意象就是杏花雨杨柳风,如同此处首如飞蓬,印象鲜明具体,意象的停顿乃是意象的思考。

中国的语言通过意象停顿来超越理性,停顿的意象穿透情感,永驻记忆,如果不明白这样的道理诗歌自然要死的。

词人更知晓这个天机,贺铸《橫塘路》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谖草。

谖草: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使人忘掉忧愁俗称忘忧草。

萱草的花是黄色的又名黄花菜,形状像针又名金针菜。

可以食用,中医药理论指出忘忧草有促进食物消化,消除胸膈满闷,轻身明目作用。

因而对忧思过重引起的胸闷气短等病症的确有缓解消除的药用作用。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就是所谓有所谓的可以忘忧的草(即萱草),生长在大树背面。

(但我却无心顾及食用,宁肯生出心病。

萱草更成为母亲之花。

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