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于1868年。

四三拍,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两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由第三拍弱起。

音乐以徐缓的叙事语气,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母性特有的万有柔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摇篮曲》,许多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创作过《摇篮曲》。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体验母爱的亲切与温馨。

2. 通过哼唱,引导学生体会徐缓的叙述性与起伏的跳荡性旋律给人的不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四三拍韵律。

(二)教学难点
感受摇篮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言:“我要考考你的小耳朵,你能为下面的音乐配上合适的图片吗?”
PPT:播放《摇篮曲》的伴奏音频。

学生活动:体会乐曲的旋律并选择合适的图片。

(二)完整聆听
1. 介绍作曲家
过渡语:“这是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 – 1897,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等,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作品《摇篮曲》”。

PPT:出示图片
2. 感受意境
过渡语:“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请你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再次聆听音乐,引导学生歌词描绘的意境,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PPT:播放歌曲的范唱(天使合唱团演唱)。

3. 律动
学生活动:随音乐进行模仿摇篮或拍宝宝入睡的动作。

(三)分析音乐
过渡语:“音乐是如何表现妈妈对宝宝的爱?”
1. 分析速度
过渡语:“《摇篮曲》是慢速,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学生活动:对比体会不同速度的《摇篮曲》,哪个更适合表现这种情景。

2. 分析节奏
学生活动:再听乐曲,体会节奏特点。

3. 分析旋律
(1)体会旋律
过渡语:“让我们先来看看旋律中的奥秘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线。

学生活动:体会、感受。

(2)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随伴奏哼唱旋律。

4. 分析力度
思考问题:这样的歌曲选择怎样的力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演唱体会。

PPT:播放器乐曲音频。

(四)表现音乐
过渡语:“现在你也来扮演爸爸妈妈,轻声地哼着旋律,哄你怀中的小宝宝睡觉吧!”
学生活动:扮演角色,哼唱旋律。

(五)课堂总结
1. 聆听中国《摇篮曲》
过渡语:“我这还有一首中国的《摇篮曲》,听后说说你的感受吧。


学生活动:说说感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旋律、力度、速度体会。

2. 发现特点
学生活动:总结体会“摇篮曲”曲式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