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商业健康保险:打开保障空间的钥匙 (4)1.1 战略重地:医疗保障第三大支柱 (4)1.2 打开需求侧:人口结构与消费力带动 (5)1.2.1 居民收入、结构改变推动需求增长 (5)1.2.2 老龄化加剧健康保障需求 (6)1.2.3 医疗保障体系压力催化商业保险需求 (6)1.3 配合供给侧:政策支持与险企觉醒 (8)2理解健康险:具备量、质双优的人身险 (9)2.1 人身险的重要组成:重疾、医疗为主 (9)2.2 倚重病差益盈利,穿越周期的高价值产品 (10)3对标海外,我国的健康险路径 (10)3.1 三大保障模式,商业健康保险影响不同 (10)3.2 美国、英国、德国的经验借鉴 (12)3.2.1 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主导模式 (12)3.2.2 英国:国家健康保险主导模式 (12)3.2.3 德国:社会健康保险模式 (12)3.3 我国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三种模式基础上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13)4我国的借鉴与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蓝海 (13)4.1 当前的问题及原因 (13)4.1.1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实问题 (14)4.1.2 原因1产业局限: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17)4.1.3 原因2体制限制:公立医院垄断与社保资源分配失衡 (17)4.1.4 原因3公司滞后:成本控制乏力与产品创新不足 (17)4.2 它山之石,发展方向 (17)4.2.1 找准目标客户,不断创新满足变化中的需求 (17)4.2.2 以客户为中心,精细化健康保险服务 (18)4.2.3 打造完善健康产业链,进行健康管理 (19)4.2.4 深度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19)5上市险企健康险市场谋篇布局 (20)5.1 健康保险市场,商业保险公司的兵家之争 (20)5.2 四大险企的谋篇布局 (22)5.2.1 中国平安:战略核心,领先健康管理 (22)5.2.2 中国太保:绘制客户脸谱+搭建健康产业链 (22)5.2.3 新华保险:深化产品改革,打造健康管理平台 (23)5.2.4 中国人寿:打通健康产业链 (23)5.3 个股推荐:平安、太保、新华、国寿 (24)图表目录图表1:健康险保费增幅(剔除和谐安赢) (4)图表2:健康险保险深度密度 (5)图表3:健康险深度密度对比 (5)图表4:美国GDP与健康险保费增速 (6)图表5:卫生费用支出增长 (7)图表6:卫生费用支出占比 (7)图表7:卫生费用支出增长 (7)图表8:保费支付占医疗卫生支出比 (8)图表9:商业健康保险相关政策 (9)图表10:健康险推动下新业务价值增长情景分析 (10)图表11:健康险深度密度对比 (11)图表12:OECD国家商业健康保险人口覆盖力 (11)图表13:健康险密度分布图 (14)图表14:健康险深度分布图 (15)图表15:各地区健康险分布及影响因子 (16)图表16:四大险企健康险保费收入 (20)图表17:四大险企健康险保费占比 (20)图表18:各险企各省健康险市场份额 (21)图表19:新单保费与价值增长情形分析 (24)1商业健康保险:打开保障空间的钥匙1.1战略重地:医疗保障第三大支柱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基本医保+雇主投保+个人投保”保障“三支柱”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领域。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疾病谱转变、人口老龄化、收入和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健康服务、健康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
自2012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剔除和谐安赢)以38%的年复合增速(CAGR)成为了保险行业增速最快的险种,同期寿险CAGR19%、意外险CAGR18%、财产险增幅CAGR13%。
健康险保费占人身险、保险行业保费比重均实现了5年翻倍,分别从8%提升到16%,从6%提升到12%。
尽管产品增速快,但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仍然较低。
截止2017年底,人均健康险保费支出(保费密度)316元,健康险消费收入占比(保费深度)仅0.5%。
对比当期人身险整体保费密度1924元、深度3%,仍有较大差距。
与海外发达经济体对标,2015年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健康险保费密度达3472元/人、3131美元/人、1588美元/人、1007美元/人,分别为我国的11倍、10倍、5倍、3倍(按当前汇率人民币/美元6.3,人民币/欧元7.8计算)。
而我国健康险保费深度较德国、美国也分别低约两倍。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费用的承担力不足,作为医疗保障“第三支柱”的核心力量尚未完全发挥,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矛盾突出,险种发展潜力巨大。
图表1:健康险保费增幅(剔除和谐安赢)图表2:健康险保险深度密度图表3:健康险深度密度对比2015年健康险密度(人民币元)健康险深度中国(2017年)316 0.53% 德国3,472 1.22%美国3,131 0.88%英国1007 0.27% 注:中国统计年份为2017年,其余国家为2015年1.2打开需求侧:人口结构与消费力带动拉动保障需求增长的四大要素包括:1)经济水平与人民收入的增长,2)人口结构的改变,3)卫生费用支出的增长,4)健康认知与保障认知的缺口。
1.2.1居民收入、结构改变推动需求增长从居民收入端分析,收入水平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居民误工成本增加,保障需求提升。
根据海外经验,当人均GDP收入达到5000美元时,人身保障意识增加,保障支付能力提升,健康险保费高速增长。
以美国为例,从1970年到1980年,人均GDP从5426美元增至1.3万美元,健康险深度跃至1%以上,健康险密度从55美元增至129美元,年复合增速9%。
以当前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 在2011年达到5778美元,也开启了我国健康险的黄金时代,推助健康险保费增速维持行业首位。
截止2016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8568美元,稳定的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催化保险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收入结构看,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壮大使得健康服务需求在增加的同时,趋向多元化。
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提到,当前阶段中等收入群体家庭人口占全国家庭总人口比例37%,而假定居民收入增长保持6.5%水平,则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43%,2020年将超过50%。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使得更多人不仅要求看的上病、看得荣。
图表4:美国GDP与健康险保费增速1.2.2老龄化加剧健康保障需求从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养老压力将进一步激化家庭保障需求。
按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早在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至2016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1%。
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9亿,占比超36%,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速度最快的国家。
2014年每名城镇退休人口有2.8名劳动人员来赡养,而该数字将在2050年下降到0.8。
老年人患病率高,医疗费用支出高,给卫生资源和服务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使得家庭保障承压。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成为了纾解社会保障承担压力,与家庭保障预防工作的核心力量。
1.2.3医疗保障体系压力催化商业保险需求从卫生费用支出上看,医疗卫生费用的快速上涨不仅加重了个人负担,也使得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承压。
人均收入的提升、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化的趋势加剧了医疗费用增长。
截止2016年卫生费用总支出达到4.6万亿元,较20年前提升16倍。
其中社会卫生支出占比不断提升,至2016年占比达30%。
作为社会卫生支出重要组成的医疗保障基金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不断扩大,支出增长长期高于收入增长,将可能面临收不抵支风险。
而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比仅为2%,并未形成实际支撑力。
而美国、德国等国2015年健康险保费占医疗卫生支出分别达到33%、10%,为我国20倍、6倍。
面对日益突出的医疗财务支出负担与医疗卫生需求增长矛盾,参考海外成熟经济体商业保险的作用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有更大的空间。
图表5:卫生费用支出增长图表6:卫生费用支出占比图表7:卫生费用支出增长图表8:保费支付占医疗卫生支出比1.3配合供给侧:政策支持与险企觉醒除市场供需缺口拉大带来的增长潜力,近年来政府也加大对健康险行业的支持,在“回归保障、保险姓保”的纲领指引下密集出台支持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文件。
其中2015年推出税优型健康险试点工作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以加深健康险渗透率,并在2017年推广至全国。
由于税收优惠力度有限,以及“保本微利”的政策原则影响,税优型健康险落地效果有限,但行业支持方向与态度逐渐明确。
此外,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它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针对商业健康保险,《纲要》明确将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保险产品的开发,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设立将在2030年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发展,赔付支出占卫生费用比重显著提高的目标。
图表9:商业健康保险相关政策2理解健康险:具备量、质双优的人身险2.1人身险的重要组成:重疾、医疗为主商业健康险以被保险人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受疾病或意外事故伤害后获得补偿。
按照保险责任,分为疾病保险(给付型)、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为疾病保险;以约定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是医疗保险;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保险人提供收入减少或中断保障的为失能收入保险;以因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失去自理能力导致需要看护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为长期看护保险。
我国健康保险出现于1982年,20多年来经历了萌芽(1994年前)、发展(1994~2002年)、专业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健康险业务保险责任单一、保障范围有限,多作为附加险经营销售。
1994年后,社会医疗保险领域新旧交替,实行城市职工保险后商业健康险逐步起步,并于1995年引入重疾险。
2003年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开始重构,随着健康险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商业健康保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健康险市场主要组成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疾病险单类占比近50%,且主要为长期重大疾病保险。
同时市场集中度高,截止2015年底,平安寿险381亿元、中国人寿健康险收入达到420亿元,占健康险市场整体份额33%。
2.2倚重病差益盈利,穿越周期的高价值产品长期重疾险盈利模式与寿险类似,寿险利润来源“死差、费差、利差”,而长期重疾险利润来源为“疾病差、费差、利差”。
对疾病、伤残等人身因素的定价使得“疾病差”成为健康险利润,能够平抑利差波动风险,带来稳定的利润现金流。
当前大型险企长期重疾险新业务价值率75%~85%,随着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长期重疾险将成为新业务价值内在增长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