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期末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请注意按下列方式答题1-5:ABCDA 6-10:ABCDA。
以此类推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 B.决定论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辩证法思想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广延性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实践的 D.发展的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 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消灭规律8、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 矛盾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一分为二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 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0、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A. 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 具体分析法D.矛盾分析法11、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 因地制宜B.掌握火候C.注意分寸D.适可而止12、下列哪一种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A.相互作用B.相互排斥C.相反相成D.相辅相成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14、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 辩证否定的原理C.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1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C.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18、概念、判断、推理是()A.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A. 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 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20、认识世界的根本问题在于()A.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B.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C.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D.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21、“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2、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是()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 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2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 永恒性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24、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2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6、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注入一部分资金属于()A. 建立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一种方式B.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C.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D.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28、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A. 促使国家自行消亡B. 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C. 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9、劳动不在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A. 社会主义社会B. 资本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3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B.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C.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理论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4、马思克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说明()A.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B.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D.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5、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让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三、材料分析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1、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20分)材料1: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3: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错误的实质是什么?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错误在哪里?(10分)(2)请结合材料3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
(10分)2、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材料1: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材料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3: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
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1)这三段话都涉及到“和谐社会”,请问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相关的哲学原理。
(10分)(1)请结合材料及所学原理,对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0分)3、请结合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材料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材料2: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材料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义基本原理概论》(1)请结合材料1、2、3谈一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0分)(2)请结合材料及所学原理,谈一下你认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10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分)1—5 DDABC 6—10 ABCDD11—15 ACCBB 16—20 BBCCA 21—25 CABAB 26—30 DADCC二、多项选择题(10分)1、CD2、ABC3、AB4、CD5、AB三、材料分析题(60分)(请阅卷时仔细看下试卷中的要求)1、(1)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