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萨提亚式家庭治疗

萨提亚式家庭治疗


8. 治疗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9. 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10. 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 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1.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 题; 12. 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拥有它们; 13. 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 感相联结并确认它们,就要找到自己的内部财 富; 14. 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 模式,即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确证的;充权的;自信的 积极响应 接纳自我和他人 信任;诚实 接纳我们的感受、完整性和人性
由家庭规则和“应该”所驱使
关注过去;希望维持现状
能够意识到多种选择和责任
关注现状;愿意改变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萨提亚冰 山的结构
感受的感受
认知
期待
渴 望 自我
萨提亚冰山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 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 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其他的心理活动是冰山水面下的部分。
自尊: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和认同
• 有较高自尊的人往往拥有内在的安全感,能够 欣赏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限 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独立自主性和适应变 化的能力也较强。
• 低自尊的人依赖性强,常觉
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和别 人都缺乏喜人,并且对自己很 苛刻,不易接纳自己的弱点和 限制,变化对他来说是一种威 胁。
对改变的态度
• 在萨提亚成长模式中,改变是重要且不可避免的。 当人们知觉到他们价值的的平等性,并意识到他 们具有的独特性和相似性时,就会接受和欢迎改 变的到来。当然,他们也会对于未知的东西心存 恐惧,但是甘冒风险的态度已经成为他们尝试改 变的意愿的一部分。 • 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非基于熟悉感。
生存姿态
• 人们在压力下,应对他人、环境及自己的 一种行为模式。 • 讨好 • 指责 • 超理智 • 打岔 • 表里一致
讨好型
讨好
求求你!
都是我 不好!
你喜欢就 好,我随 便!
讨好型
• 行为——依赖型的受难者(“好得过分”、道歉、
哀求及请求宽恕、屈服、过分雀跃、委屈自己成全 别人)
• 言语——同意(“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
• 萨提亚认为:无论年龄和所处环境如何, 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 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 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 外重要。积极的改变,通常会聚焦于人们 的预期、知觉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发挥 作用。
• 外部的改变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改变表现 在我们如何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并不意 味着一旦我们有了某种特定的感受,就得 立即否定它。 • 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自尊水 平息息相关。
15.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 我们的影响; 16. 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7. 迈向整合统一的一个目标就是接纳我们的父母也 是普通人。在他们本身具有的个性水平上与他们 交往,而不是仅仅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 18. 应对是在我们自我价值水平上的展示。我们的自 我价值越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就越健康; 19. 人类的过程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他可以发 生在不同的情境、文化和环境当中; 20. 过程是通往改变的途径。内容形成了改变得以发 生的情境; 21. 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 目标; 22.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
什么也不是”、“没事,没事”、“我只想要让你 高兴”、“我愿为了你放弃时间、金钱甚至生命”)
• 内心独白——“我不值得一提,
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 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 别人生气”、“这全是我的错”、 “我很无助”
• 主要感受——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
的愤怒
•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

对事件的定义 等级模式
事件A以一种线性的、因果效应的方 式引发事件B; 做某件事情只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 只有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才知道这个方 法是什么; 人们否认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 便接受来自权威的看法; 诸如“它本来就是这样”和“这是清 楚明了的”这样的想法,导致了操纵 的产生,并封闭了原创性和发现精神。
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我是不重要的)
• 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
• 心理影响——神经质、抑郁、易
被激怒、焦虑、恐慌、自杀意念
• 生理影响——消化道疾病、
肠胃问题(恶心、便秘等)、 偏头痛或其他头痛、心律不齐、 皮肤病、糖尿病
指责型
指责
都是你 的错!
你瞧瞧你, 什么都做 不成!
指责型
• 行为——攻击(评判、命令、寻找错误、指责、
低自尊 我想要被爱
高自尊 我正被自己和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的 我将做任何事情(讨好) 我要让你感到内疚(责备) 我要从现实中分离出来(超理智) 我要否定现实(打岔)
僵化的;评判性的 消极反应 通过外部定义 防御 压抑感受
应对姿态:一致的 我会做最适合的事情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性 你我都是整体当中的一部分 我接纳所处的环境
萨提亚式家庭治疗
维琴尼亚· 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 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也被美国著名的 《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 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 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 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 视。 萨提亚治疗模式是萨提亚所创立的一套 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 有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一模式以系统观为指 导,藉由改善家庭成员间彼此沟通的方式, 促使整个家庭系统从一个功能不良的现状, 发展到一个更开放、更富弹性的关系中。其 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 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 “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 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 发挥。萨提亚模式通过运用家庭的资源,正 向地帮助每一个人去发现问题所在,协助家 庭各成员自己做出选择,并教导他们如何负 责及落实在生活里。
• 在等级模式中,个体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其他人 的准则。萨提亚发现,当她帮助人们释放内部的 资源,并通过内部的力量源泉对自己重新定义的 时候,大部分人渴望并且有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 而这一过程就成为她的成长模式中“成为更整合 统一的人”这一概念的服从模式中,对事件的解释通常是线性的, 即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存在,而且任何结果只有 一个诱发原因。 • 在萨提亚的成长模式中,她将一个事件定义为一 系列重要变量,及其产生的综合性后果之间的关 系。换言之,并非要寻求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 需要认识和了解位于各个事件当中的交互关系。 同时需要考虑这些事件发生时的情境。
对个体的定义
• 对于那些利用关系来达到支配他人目的的人来说, 他人就是顺应和服从的个体。 • 等级模式倡导从众和循规蹈矩,陷入其中的人常 会感到焦虑,并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然后说: “如果我可以像某某一样就好了”。 • 如果有人提醒你注意彼此之间 的不同时,你暂且将他人的期 待抛开,不用反抗,如何找回 自我?
成长模式

对改变的态度 等级模式 成长模式
安全感来自于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获得 的信心; 人们认为改变是持续、至关重要和不可 避免的,他们因此欢迎和期待改变; 人们将不舒服或是痛苦看作是需要改变 的信号; 进入未知的领域对人们来说既是机遇也 是挑战; 人们为发现新的选择和资源而欢呼雀跃; 遭遇变化的未来时,人们会体验到兴奋、 联结和爱的感受。
• 作为外部因素,治疗师是家庭系统发生改 变的基本媒介。正因为如此,萨提亚模式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治疗师如何使用自身的 高自尊,去照亮来访者探寻有效应对方式 的道路。 • 在接受每个个体独特性的同时,通过承认 人类的相似性,以及通过产生特别的意义, 帮助来访者强化他们对自我的感知。
• 要想重建高自尊,需要让个体经历整个改 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当中包含了众多层 面,从简单的1-2-3序列,到仔细审视发生 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以及对知觉、预期 和感受的改变。
知觉世界的方式
对关系的定义 等级模式
人们具有不平等的价值; 人们要么支配对方,要么服从对方; 角色与地位常常与自我认同发生混淆; 角色通常意味着优越感和权利,或是 劣势地位和无能为力; 等级观点意味着权势和顺从; 人们拥有超越他人的力量,但是却会 感到孤立、恐惧、愤怒、怨恨以及不 信任。
成长模式

独裁、爱找麻烦、暴虐、愤怒、恐吓、拒绝)
• 言语——否定(“你从没有做对一件事!”、
“怎么回事?”、“我真想把该死的你打到地狱 去,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陷入麻烦”、 “这全是你的错” 、“我永远是对的!”)
• 内心独白——孤立(“我是
孤立而且不成功的”、“只有 让别人听从我,我才是有价值 的”)
• 感受——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
对关系的定义
• 在等级模式中,仅有一种关系存在:某些人处于 优势,而某些人处于劣势。此乃一种支配-服从式 的安排,又被称为威胁-奖赏模型。
• 思考:
• 等级式的关系常有哪些角色形式? • 出现在这种等级关系中 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 萨提亚认为影响个体自身安定、人际和睦,以及 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去 感知和接纳他们自身价值的平等。 • 萨提亚希望能够推动平等,并在治疗师和来访者 之间巩固这种平等关系。 • 前提假设是所有人都拥有让自身变得整合统一的 能力,只不过是不常使用而已。
对个体的定义 等级模式 成长模式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且有能力通过来 自内部的力量和自我确定来定义自己; 人们生来就具有精神基础和崇高性,而 他们也证明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力量; 整合与尊重、相似与差异,人们通过合 作、观察和分享,发现了真正的彼此而 欢呼雀跃; 人们可以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并接纳 彼此间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