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农田水利学7-(1)田间排水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田间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
一、除涝田间排水沟 其任务是及时排除雨后多余的地表径 流。影响因素有大田蓄水能力、地面 径流过程、排水沟的间距和深度等。
(一)、大田蓄水能力
排除地面水一般采用超蓄排水法,或超渗排水法,即在 扣除大田蓄水或渗水之后多余的部分才要排除。因此, 首先要确定大田能蓄多少水,以此确定排水沟的排水能 力。 大田蓄水能力:大田内部拦蓄雨水的能力称为大田 蓄水能力。大田蓄水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储 存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层中;另一部分补充了地 下水,并使地下水位有所升高(不超过规定的允许 高度,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通过大田蓄水能力主要解决排除水量的问题
V=H(θ
max-θ 0)+H1(θ s-θ max)

θmax-θ0
需排除 的水分 ▽
H

θs
H1
耕层 蓄水
在降雨量超过大田蓄能力后,就要 及时排除,否则就会影响作物生长。
地下 水位 上升 蓄水
排除水量:R=P-V
il i a t
il 1 I t 1
b、控制地下水位的排水沟
可以参考下表
c、盐碱化地区的排水沟
地下水位要降到安全深度一下,达到控制盐碱的目的。可以参考下表
3、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的因素
土壤、蒸发、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排水时的 水的流态均影响排水沟深度和间距。
(1)导压系数
在一定的排水沟深的条件下,要求的排水沟间距与土 层的导压系数(水位传导系数) :
hk= hp + △z
土壤毛管水 上升高度
安全超高
地下水临界深度表(m) 地下水矿化度(g/L)
土壤质地
<2 2~5 5~10 >10
2.6~2.8 2.0~2.2 1.3~1.5
砂壤、轻壤 1.8~2.1 2.1~2.3 2.3~2.6 1.5~1.7 1.7~1.9 1.8~2.0 中壤 重壤、粘土 1.0~1.2 1.1~1.3 1.2~1.4
四、农业耕作条件对农田排水的要求
影响耕作质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的物理 机械性,而土壤的水分状况则是影响土壤物 理机械性的重要条件。水分过少的土壤,土 粒之间的粘结性很强,耕作费力,土块不易 破碎,耕作质量差;土壤过湿则对耕作机械 的粘着力增大,同样耕作费力,而且过湿的 土壤可塑性很大,耕作时会形成不易疏松的 大土块。因此,过干过湿均不利于耕作。一 般在田间持水率的60%-70%较为适宜。
入渗 速度 和入 渗量 公式
大田蓄水能力对 排水沟的影响
在设计排水沟间距时,一 般是以作物允许淹水历时 作为主要参数之一。 但作物淹水历时必须以雨水渗入田 间的限度(即大田蓄水能力)加以 校核,如果根据大田蓄水能力确定 的允许淹水历时小于作物允许淹水 历时,则在设计间距时应采用根据 大田蓄水能力确定的允许淹水历时 为依据。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 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 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 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 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 藏深度,叫做地下水临 界深度。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 地下水矿化度、气象条 件、灌溉排水条件和农 业技术措施(耕作、施肥 等)有关。
hk
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
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矿化度、降雨、灌溉、 蒸发和农业措施等因素,通过综合试验确定;也可 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地调查 确定。当缺少上述资料时,可按表选用,或按下式 近似估算:
除涝指标有: 耐淹历时:作物在一定的淹水深度下不影响产量的承 受时间。 耐淹水深:在一定的淹水时间内作物能够承受的淹 水深度。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参考表
作物种类
棉花 玉米 甘薯
生育期
开花结铃期 苗期~拔节期 抽穗期 孕穗灌浆期 成熟期 全生育期 苗期~拔节期 孕穗期 成熟期 苗期 孕穗期 灌浆期 成熟期
L
△H
第三节 田间排水系统的布置
一、田间排水方式与 布置形式 1、排水方式 1)明沟排水 2)暗管排水 3)竖井排水
2、田间排水沟布置形式
排水沟的布置 一般与灌渠结 合布置分别有 相邻、相间、 合一等形式; 沟、渠、路、 林的布置形式 在渠道布置中 已介绍,这里 都不再讲。
耐淹水深(cm)
5~10 2~5 8~12 8~12 10~15 7~10 3~5 5~10 10~15 3~5 10~15 15~20 15~20
耐淹历时(d)
1~2 1~1.5 1~1.5 1.5~2 2~3 2~3 1~2 1~2 2~3 2~3 5~7 6~10 10~20
作物种类和生育 阶段有关。棉花、 小麦等旱作物的 耐淹能力较差, 10cm,淹1天就 会减产,6-7天 就会死亡,一般 旱作物10-15cm 盐水时间不超过 2-3天。
α
α
L
△H
D ▽
△ h L
D

S
α
L
(2)排水沟(管)的深度D与 地下水的下降值△H关系
◆在同一排水沟间距L 的情况下,沟深愈大, 地下水下降愈快;反 之,沟深愈小,地下 水下降愈慢。 ◆在允许的时间内要 求达到的地下水埋藏 深度△H一定时,排水 沟的间距L愈大,需要 的深度D也愈大;反之, 排水沟的间距L愈小, 要求的深度也愈小。
D=△H+△h+S
D=△H+△h+S
△H D
△h
▽ ▽ S
D
L
D=△H+△h+S
式中
△H——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m; △h——当两沟之间的中心点地下水位已降至 △H时,地下水位与沟水位之差。此值视农田土质 与沟的间距而定,一般不小于0.2~0.4m; S——排水农沟中的水深,排地下水时沟内水 深很浅,一般取0.1~0.3m。
a、治渍排水标准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 农作物排渍标准 是指农作物不受 渍害的农田地下 水排降标准,用 耐渍时间与耐渍 深度表示。耐渍 深度是指作物要 求的地下水埋深。
b、耐渍时间和耐渍深度与作物品种及生育期有关
治渍排水工程应以满足农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的最大排渍深度为工程控 制标准,一般可视作物根深不同而选用0.8~1.3m。 旱作区在渍害敏感期间可采用3~4d内将地下水埋深降至0.4~0.6m; 稻作区在晒田期3~5d内降至0.4~0.6m;淹灌期的适宜渗漏率可选用 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砂性土取较大值。
i0 (t T )
1
V
1 1
V t T ( ) i0大 Nhomakorabea 蓄水 能力 校核
式中:t为降雨历时; T为允许淹水历时 a为系数,0.3-0.8
(二)、田面降雨径流过程分析
I
田面降雨 径流过程
C
排水沟及 其间距对 地面积水 深度和积 水历时的 影响。
I
(三)、田间排水沟间距
田间排水沟如果布置过密,虽然排水效果好,但田块分割 过小,机耕不便,占地过多;相反,如排水沟的间距过大, 则达不到除涝排水要求,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D
2、防盐碱排水标准
防治盐碱化排水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通常应以地下水临界深度为工程设计标准,当 采用小于临界深度设计时,应通过水盐平衡论证确定。 2 )时间: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时间一般可采用8~15d内将 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并达到以下要求: a)在预防盐碱化地区,应保证农作物各生育期的根层 土壤含盐量不超过其耐盐能力。 b)在冲洗改良盐碱土地区,应满足设计土层深度内达 到脱盐要求。
春谷
高粱
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的农作物 耐淹试验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选取。
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参考表
作物种类
大豆 小麦
生育期 苗期 开花期 拔节~成熟期 返青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成熟期
耐淹水深(cm) 3~5 7~10 5~10 3~5 6~10 15~25 20~25 30~35
L2 L2 L2
△H
D1
▽ ▽
▽ △h1

▽ ▽
D2
s2
▽h2
S1
L1
L2
L2
L2
△H D1 ▽ ▽ ▽ ▽ ▽ ▽ S1 D2 s2
▽h2
△h1
L1
2、排水农沟设计步骤
——D与L的确定
设计排水农沟时,首先根据作物要求的地下水 埋深、排水农沟边坡稳定条件、施工难易等初步 确定排水农沟的深度D,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间距L。 D的确定:当作物允许的地下水埋深△H一定 时,排水农沟的深度D可用下式表示:
单纯排除地面水的排水沟沟深视排水流量而定,一般不 超过O.8~1.Om。 兼有控制地下水位作用的明沟,其深度则视防渍和防盐 要求而定。
二、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排水沟 地下水位的上升是造成渍害和土 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防治渍 害和盐碱化,在地下水位较高或 有盐碱化威胁的灌区,必须修建 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排水沟,以 便降低地下水位。
耐淹历时(d) 2~3 2~3 1~2 1~2 2~3 4~6 4~6 4~6
水稻
据此可以确定排水时间的问题
二、土壤水分过多与作物的防渍要求
除防止水淹要求外,还应满足控制和降低 地下水位的要求。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 生长,必须使农田土壤具有适宜的含水率。 这就是防渍排水要求。 降低地下水位、降低根系活动层土壤的含 水量的措施叫除渍。
农田水分过多对作物而言有三种形式: 一是地面水过多 二是土壤水过多 三是地下水位过高
田间排水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汇集和排除农 田中多余水量,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
一、地表水过多的危害与农田除涝
农作物对受淹的时间和淹水的深度有一定的限 度,如果超过允许的淹水时间和深度,将影响 作物生长,重者导致作物死亡。所以必须有排 水工程,将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控制在必要的 范围内。 排除地面多余的地表水的措施叫除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