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单一波长, A 固定;不同波 长, A 不同。因此,非单色
光将导致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2 1

在实际工作中,入射光通常具有一定的带通。为了避免1.非单 色光带来的影响,一般选用峰值波长进行测定。 选用峰值波长,也2.可以得到较高的灵敏度。
吸光质点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质点间的静电作用 质点间的缔合作用 质点间的化学反应

lg
I01
I01 10λ1bc
I02 I02
10 λ 2bc
λ1 λ2 A 1bc 或 A 2bc
λ1 λ2 A 1bc 或 A 2bc
非单色光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A K 对吸收光谱而言,b 和 c 固定, A i 反映了A 随波长变化的情况,
Cr2O72-、MnO4-的吸收曲线
350
1.0
Cr2O72-
0.8
0.6
525 545 MnO4-
Absorbance
0.4
0.2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nm
吸收光谱的获得
A
0 (a)
0 (b)
0 (c)
0
220 240
(d) 260 280 nm
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 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 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 制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可得一曲 线,此曲线即为吸收曲线。
A
S1
锐线光谱
S0 分子内电子跃迁
带状光谱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就构 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
例: A 物质
E1 E0 2.5 ev 1 ev = 1.610-19 J.
A

hc E

6.62 1034 31010 2.5(ev) 1.6 1019

M
A E11c%mcb
吸收定律与吸收光谱的关系
吸A 光 定 律
吸A
收或
光 谱

C

三A 维 谱 图
max
C
朗伯-比尔定律的分析应用— 溶液浓度的测定
A= bc
A
工作曲线法:测定某物质浓 0.8
度时,先配制一系列标准溶 0.6
*
液,按所需条件显色后,分
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A。以A 0.4
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
3、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对光的吸收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吸光定律 T 10 A 10Kbc lg T Kcb A
c:mol / L K 摩尔吸光系数, L ·mol –1 ·cm -1 A cb
c:g / L K a 吸光系数, L ·g –1 ·cm -1 A acb
100
A=∞ T = 100.0 %
0.5
50
A = 0.0
A T%
T = 36.8 %
0
0
A = 0.434
C
吸光系数
b 吸光液层的厚度,光程,cm
A Kcb
c 吸光物质的浓度, g/L, mol/L
K 比例常数
物质的性质 入射光波长 温度
取值与浓度的单位相关
c:mol / L
K 摩尔吸光系数, L ·mol –1 ·cm -1
吸收池:(比色皿)用于盛待测及参比溶液。
可见光区:光学玻璃池 紫外区:石英池
检测器: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换成 电流信号。
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指示器:
低档仪器:刻度显示 中高档仪器:数字显示,自动扫描记录
单色器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白光 入射狭缝 准直透镜
λ1
棱镜
λ2
聚焦透镜 出射狭缝
A
0.8
0.6
*
0.4
0.2
0
0 1 2 3 4 mg/ml
1. 邻二氮菲法测定微量铁
试样经溶解,分离干扰物质后,在试液中加入盐 酸羟胺将铁全部还原为二价的铁,加入邻二氮 菲显色剂,并加入HAc-NaAc缓冲溶液,pH 约4.0-5.0,显色3~5min后,以试剂空白为 参比溶液,于510nm处测定A值,在工作曲线 上查得含量,即得到测定结果。
透光率 (透射比)Transmittance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朗伯-比尔定律公式:
A=lg(I0/It)= lg1/T = kbc
吸光度
透光率 介质厚度(cm)
吸光度 与透光率
lg T Kcb A
T : 透光率
T 10A 10Kbc
A: 吸光度
T = 0.0 %
1.0
T
A
标准系列 未知样品
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VIS
光源 参比
样品
0.575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I0 A lg It lg T bC
I0
It
注意
入射光 I0
比较
透射光 It
要点
1、Plank 条件
E

E2

E0

h

hc

2、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就构
试液中共存离子有吸收,此时可用不加 入显色剂的试液为参比溶液。
三、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在不同的吸光度范围内仪器读数对测定带 来不同程度的误差,通过计算得出;当T为 15%—65%或A在0.2—0.8时为测量的适宜 范围。
§ 9-5 朗伯-比尔定律的分析应用
一、溶液浓度的测定
A= bc
工作曲线法 (标准曲线)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酸度:酸度对显色反应有影响,要控制合适 的酸度,通过实验确定。 显色剂用量:为使显色反应完全,需加入过 量的显色剂,但有时显色剂太多,引起副反 应,用量通过实验选择。 温度:显色反应要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通 过实验选择。
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时间:有的显色反应瞬间完成,有 的需要放置一定时间。有的放置时间太 长不稳定。 溶剂:有时在显色反应中加入有机溶剂, 可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共存离子有色 或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干扰测定, 需除去。
选择参比溶液的原则
使试液的吸光度真正反映待测组分的浓度。
1. 当试液、显色剂及所用的其它试剂在测量波
长处均无吸收,可用去离子水或纯溶剂作参比溶 液;
2. 如果显色剂或加入的其它试剂在测量波
长处略有吸收,应采用试剂空白(不加 试样而其余试剂照加的溶液)作参比溶 液。
3. 如显色剂在测量波长处无吸收,但待测
完全吸收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的溶液时,物质 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只有当照射光的光 子能量与被照射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由 基态到激发态之间的能量之差相等时,这个 波长的光才被吸收。
吸收光谱
S3
h
S2
S1
E3
A
E2
E1
S0
E0
纯 电子能态 间跃迁
S2
h
一些典型的紫外光谱
(a) 联苯(己烷溶剂); (b) 苯(己烷溶剂); (c) 苯蒸汽; (d) Na蒸汽。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B
定性分析基础
A
A
物质对光的选择 吸收
max (A) max (B)
定量分析基础
A
在一定的实验条 件下,物质对光 的吸收与物质的 浓度成正比。
增 大 C

二、 光吸收基本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2.钢铁中锰的分析
锰是钢铁中的有益元素,以金属固溶体 MnS存在。试液用硝酸溶解,用磷酸与三 价铁配合成无色的Fe(HPO4)2-,在催化剂硝 酸银作用下,以(NH4)2S2O8为氧化剂,加热 煮沸使Mn2+氧化为MnO4-,于530nm下测定 A,在工作曲线上查得含量。计算Mn的含量。
二、分析结果的计算
设入射光由 1 和 2 两种波长组成,溶液的吸光质点对 两种波长的光的吸收均遵从吸收定律
1
A1

lg
I01 I1
1bc
2
A2 lg
1 + 2
I02 I2
λ2bc
I1 I01 10λ1bc
I2 I02 10 λ2bc
A lg I01 I02 I1 I2
光源:发出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有足够 的光强度,稳定。
可见光区:钨灯,碘钨灯(320~2500nm) 紫外区:氢灯,氘灯(180~375nm)
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 装置。
棱镜:玻璃350~3200nm, 石英185~4000nm 光栅:波长范围宽, 色散均匀,分辨性能好, 使用方便
§9-4 测量条件的选择
除显色反应条件外,还必须选择好光度测量 条件。
一、入射波长的选择
应根据吸收曲线,选择最大吸收时的波长λ max. 因为灵敏度高,波长小范围内,吸光度随波长λ
变化小。
二、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将不含待测离子的溶液或
试剂加入一比色皿中,试液放入另一比 色皿中,再调节仪器,使不含待测离子 溶液处在T=100%处,此种溶液为参比溶 液。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比色皿、溶剂 及试剂对入射光的反射和吸收等带来的 误差。
Molar Absorptivity A cb
c:g / L
Ka
吸光系数, L ·g –1 ·cm -1
Absorptivity
A acb
c:g / 100 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