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解析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解析


C
02:00:33
非单色光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设入射光由 1 和 2 两种波长组成,溶液的吸光质点对 两种波长的光的吸收均遵从吸收定律
1
2
1 + 2
I 01 A1 lg 1bc I1 I 02 A2 lg λ 2bc I2
I1 I 01 10
λ 1bc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It A lg lg T bc I0
未考虑吸收池和溶剂对光子的作用
样品
02:00:33
It
注意 比较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02:00:33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光束分裂器 光源 单色器
比值
吸收池
02:00:33
讨论:
④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 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
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⑤在λ 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
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
依据。
02:00: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02:00:32
9-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02:00:32
单色光、复合光、光的互补
单一波长的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 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显色条件的选择
吸光光度法是测定显色反应达到平衡后溶液
的吸光度,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必须从研究平 衡着手了解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控制适当的条 件,使反应完全和稳定。
02:00:33
显色反应的主要条件
显色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点: (1)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以用下式表示: M + R = MR 为了减少反应的可逆性,根据同离子效应,加 入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过量太多,有时 会有副反应产生,反而不利。
1. 比色法 2. 可见分光光度法 3. 紫外分光光度法
02:00:32
目视比色法 特点 利用自然光 比较吸收光的互补色光 准确度低(半定量) 不可分辨多组分
02:00:32
标准系列
未知样品
方法简便,灵敏度高
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VIS
0.575
光源 参比 I0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绿 蓝绿 绿蓝 蓝
02:00:32
单色光 复合光 光的互补
黄绿 黄 橙 红
紫 紫红
光谱示意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吸收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02:00:33
光吸收原理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就构成了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电子 跃迁引起的,故又称电子光谱.
定性分析基础 物质对光的选择 吸收
A
B
A
max ( A) max ( B)
定量分析基础 在一定的实验条 件下,物质对光 的吸收与物质的 浓度成正比。
A
增 大
C

02:00:33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透光率 (透射比)Transmittance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透光率定义:
02:00:33
棱镜—根据光的折射现象进行分光
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长长的光, 折射率小;波长短的光,折射率大。
平行光经过棱镜后按波长顺序排列成为单色光;经聚焦
后在焦面上的不同位置上成像,获得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棱镜的光学特性可用色散率和分辨率来表征;
02:00:33
光栅
通过在平板玻璃或金属板上刻划出一道道等宽、等间 距的刻痕制成。常用的光栅刻痕密度每毫米为1200条、 1800条或2400条; 根据工作方式不同分为:
取值与浓度的单位相关 c:mol / L
K (或k)
摩尔吸光系数, L ·mol –1 ·cm -1
A cb
吸光系数, L ·g –1 ·cm -1
c: g / L
K a
A acb
比吸光系数 100mL ·g –1 ·cm -1
c:g / 100 mL K E1% 1cm
h
S3 S2 S1
E3 E2 E1
A
S0 E0 纯 电子能态 间跃迁 S2
h S1 S0
02:00:33
锐线光谱 A

分子内电子跃迁
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 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 可得一曲线,此曲线即为吸收光谱。用来描述物质对不同 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02:00:33
吸收曲线的讨论: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
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
大吸收波长λ 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 线形状相似λ 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 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 max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 依据之一。
样品池 检测器
02:00:33
信号输出
9-3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将待测组分转变成有颜色化合物的反应
在吸光光度分析中所用到的显色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
M
R
MR
(待测组分)
(显色剂)
(有色化合物)
用于吸光光度分析的显色反应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 选择性好,干扰少; ⑵ 灵敏度高; εmax=104-105 → 灵敏度高 εmax<103 → 灵敏度低 ⑶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 ⑷ 有色化合物的性质稳定 02:00:33 ⑸ 色差大 Δλ〉60nm
02:00:33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关系
图是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关系的几种情况。
图2-11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从三个图中可以得到: 1)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宽 2) 可以选用的用量较窄 3) 表明随着显色剂用量的增加,吸光度也不断增大。
02:00:33
(2)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例如由于显色剂大多是有机弱酸,酸度影 响显色剂的离解,因而影响显色剂反应的完全 程度。 又如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配 位反应后的颜色必须与显色剂本身的颜色有显 著的不同。 二甲酚橙pH>6.3呈红紫色,pH<6.3呈黄色, 与金属配合物则呈红色,故只适合于pH<6.3的 条件。 02:00:33
02:00:33
3.样品室
样品室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 (比色皿)和相应的池架附件。吸 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 在紫外区须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 般用玻璃池。
4.检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 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 有光电池、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5. 结果显示记录系统
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进行 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
02:00:33
基本组总结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件
光源
单色器
氢灯,氘灯,180 ~ 375 nm; 卤钨灯,250 ~ 2000 nm. 基本要求:光源强,能量分布均匀,稳定 作用:将复合光色散成单色光 棱镜 玻璃, 350 ~ 2500 nm, 石英,185 ~ 4500 nm 光栅 平面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玻璃,光学玻璃,石英 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导摄 像管(多道分析器)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100
T
A
50
A=∞ T% T = 100.0 % A = 0.0 T = 36.8 %
A
0.5
0
0
C
02:00:33
A = 0.434
A Kcb
K 比例常数
吸光系数 Absorptivity c 吸光物质的浓度: g/L, mol/L 入射光波长 温度
b 吸光液层的厚度,光程,cm
物质的性质
2.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
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使不同波长的辐射
以不同的角度进行传播;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 凹面反射镜,将分光 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 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2)溶液的酸度
酸度还影响配合物的组成,Fe3+与磺基水杨酸 (Sal2-)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pH=1.8~2.5 Fe3+ + Sal2- = Fe(Sal)+ 紫红色
pH=4 ~ 8
pH=8 ~ 11.5 pH > 12
相互关系
02:00:33
1% E1 cm
10a 10
M
1% A E1 cm cb
吸光的加合性 多组分体系中,如果各组分之间无相互作用,其吸光度具 有加合性,即
A
Ai ibci b i ci
i i i
主要原因 非单色光 吸光质点的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