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处理的研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
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实验设计和对各种因素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含义;掌握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会应用平衡思想解决常见问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线索新颖清晰,问题的产 生自然流畅,而且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会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汽车尾气处理的研究,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计算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学生掌握了探究问题时控制变量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汽车尾气的处理的研究,学生加深了对环保的认识体会到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产生热爱学习的激情。
(2)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学生逐步建立起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选择
实验设计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
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得出最优的实验方案, 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 般研究思路
创设 情景
知识 复习
实验 设计
解决 问题
由汽车尾气引发思考, 提出问题
某同学设计了3组实验,部分条件已经填写,请填 写相关数据: 350
NO初始浓度/ mol·L-1
1.00×10-3
CO初始浓度/ mol·L-1
3.60×10-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m2·g-1
82 124 124
*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增大 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 各个条件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汽车尾气主要有NO,CO等 汽车尾气引起的环境问题愈发的尖锐 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减少汽车尾气中有毒
物质的排放
知识复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等
影响化学平衡因素:
浓度 压强 温度 等
设计实验
探究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v的影响
0.150 0.100
0.100
c(CO)/ 10-3mol·L-1
3.60
3.05
2.85
2.75 2.70
2.70
(1)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度v(NO)=_______。 (2)达到平衡后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3)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
得出结论
用三效催化剂和电子控制发动机系统, 可使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排放减少 90%--95%,氮氧化物减少80%--90%, 使汽车尾气得到很大的治理与净化。
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探究的结果处理
请在右坐标图 中画出② ③实 验条件下混合 气体中NO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曲线图。
实验探究
探究一定温度、催化剂下的反应进程
某同学在③条件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
NO和CO浓度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c(NO)/ 10-3mol·L-1
1.00
0.450
0.250
高三一轮复习课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汽车尾气处理的研究
说课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 (2)教学目标确定 (3)教学方法选择 (4)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1)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 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已经在高二选修4系统的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但由于此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如浓 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 观点的建立等,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认知特点:
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缺点是思维缺乏连贯 性,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均衡。
教材地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
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 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知识内容:复习巩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体会化 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
解决生活中具体的化学问题思路: 找出化学反应原理 权衡各个实际因素的影响 得出方案 解决问题
结束语
各位专家、评委,本节课主要通过汽车尾气处理的研 究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及应用。化学反应 速率和化学平衡这块的内容比较抽象,又与生活的联系比 较密切,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别说应用 这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设计了“汽车尾气处 理的研究”这一问题主线,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体会在实 际中条件的选择。学生参与了,动脑了,亲手设计了,才 会对这块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才会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