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摘要:素质教育已大力宣传多年,也是当今全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关键词:模式教学方法兴趣学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
学工作提升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上来,我们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知识面也狭窄,从而造就了学生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有这样的同感: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们还是不懂,有的仅是一知半解。
对于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摸索出一些对策可供参考。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农村的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短浅,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的作用,除非自己能考上大学。
另外,家长整天忙于劳作无暇关心孩子学习,再加上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一些错误
观念“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算账就行了,如今很多大学生找个工作都很难,学那么多不也没多大作用吗?”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对此,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
给他们讲和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而并不是一无是处。
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正确态度。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
对此,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增加情感投入,关爱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
朋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打骂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
有很大成见,很怕这位老师。
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随之大幅度下降。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用身边问题引入这一节,把抽象而枯燥的
知识转变到一种现实生活问题上来,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就把列方程学会。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备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我们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教给他们关于末位数字是“5”的数的乘方的规律,让学生们好奇,从而产生兴趣。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选用这样的游戏问题:有6位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心中想一个数,并把这个数告诉左右相邻的人,然后每个人把左右两相邻的人和自己数的平均数亮出来(如图)。
问亮出11和9的人原来心中想的数各是多少?试一试,把其他人心中想的数也求出来,并比一比谁求的更快些。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好玩,从而把学生引入数学世界。
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不善于用这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该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预习,就是在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熟悉将要学的内容,了解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多数学生在“听”时精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
怎样听好课呢?1.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
“身在教室心在外”,指导他们要抓住重点,做好记号。
2.在上课时,学生要把教师强调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和规律(即为本节重点、要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
3.预习中作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弄明白。
4.指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上课时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相互和谐,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
5.认真完成课题练习,独立完成作业,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好,发现不足多想多问多思考多研究,及时复习巩固。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方法,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分析: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
2.综合: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如列方程解题:首先学习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化,然后再学习列代数式,之后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最后检验并写出答语),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3.归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
4.演绎: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去的一种方法,如:勾股定理(a2+b2=c2),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
(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就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就是演绎。
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类比: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
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
6.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
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以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
7.抽象: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
8.概括: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
如:函数图像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触,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们总是记不住,殊不知我们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景模式不切合学生实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农村的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不理解这种计费方式,这样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注意到这一情况,并及时将此情景进行巧妙创改。
如将上述问题改为:电话收费问题,三分钟以内0.4元,超过三分钟每
分钟加收0.1元,如果王老师打电话共花了1.3元,问他打了多长时间?这样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函数的知识,以便把知识得以推广,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只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就一定能把教学工作干好。
作者单位:①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田庄初级中学
②上海市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