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知识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知识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
..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

(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⑷相与.步于中庭()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选文的作者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分)
2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1分)
2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盖竹柏影也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1.苏轼唐宋 2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3。

盖 / 竹柏影也24.(1)考虑,想到(2)散步(或漫步、走、行走)25 (1)(我)
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26(1)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2)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依然旷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