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

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

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
作者:宋明谦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纪实摄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现时文化现象,在摄影这个大家族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

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被看作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见证,是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以及人性的回归所提供的影像图例。

我国当代的纪实摄影可以说是从“四五运动”起步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直接影响了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我国摄影家的良好表现。

关键词:纪实摄影概念和地位基本类型题材选择
八十年代中叶以来,以纪实为主要手段的摄影,渐次成为中国摄影的主流,作为这种主流中的主体,纪实摄影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摄影形态。

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题材研究的文章,至今较为少见。

为此,本文试图对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权作引玉之举。

纪实摄影的概念与地位
纪实摄影一词在我国最早由王慧敏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使用,后由黄少华先生作了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黄少华先生认为:“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吕援朝先生认为:“摄影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内在能力赋予其纪实的本性;因此纪实从一开始就成为摄影与社会的通道,由这条通道照片通过对现实时空排列组合式的截取,用人类自身的形象形成了我们的看法,影响我们的行为,解释我们的社会,纠正过去,昭示未来。

”①这一观点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了黄少华先生为纪实摄影所下的定义。

纪实摄影的三种基本类型
随着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纪实摄影的作品也逐渐成熟起来,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

江北战先生根据拍摄目的和手法的不同,把纪实摄影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反映现存的社会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称报道式;第二类,关注由于社会转型而即将消失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也称为文献式;第三类,描绘世俗生活,以小见大、日积月累见证社会变迁,称为日记式。

”②仅此三类显然无法概括纪实摄影的全部,而且三类之间也会有很多的交叉,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无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

我们可以依据这三个类型,分别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报道式:参与社会进程,弘扬人文精神。

我所理解的报道式纪实摄影与纯粹的“报道摄影”有着一定的差别。

目前我国在“报道摄影”一词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概念不统一的问题,同时在纪实摄影是否应该具有报道性方面意见亦不一致,此类问题不属本文讨论内容,不再赘述。

但归根结底摄影还是具有一定的见证功能,尽管电视报道见长于正在进行时的新闻事件,摄影也会以其对于事件场景的图像化而在报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文献式:见证变革,留给历史。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中国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且留下了承载这些文明的物质形式。

但是,时光的更迭、时代变迁、历史演替、战争以及诸多人为的因素,都会使这些文明的物资形式逐步消逝,留下无尽的遗憾。

而摄影却能为这些文明的载体留下真实的影像。

三、日记式:描绘世俗生活,记录真实人生。

把摄影作为描绘世俗生活,记录真实人生的手段,是摄影家们近几年才多见使用的一种方式。

曾璜与何贝莉两位先生编撰的纪实摄影专集《中国最优秀的纪实摄影——中国农民肖像》收录了于得水的《民工潮》和朱清河的《在路上》,都属于这种方式中的优秀作品。

足见选择一个好的专题,摄影家甚至可以终生受用。

题材选择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要选择好的题材,我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社会和人性等诸多根本性问题的深入认识和分析。

对于社会和人性等诸多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决定着选题的深度。

纪实摄影既不是政治说教,又不是纯艺术化的感性对象,而是以相对客观的影像面对读者。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诉诸理性的可感对象。

二、关注社会变革中突发性的重要事件和牵涉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

我国当代的纪实摄影可以说是从“四五运动”起步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直接影响了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我国摄影家的良好表现。

“九八抗洪”和“抗击非典”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摄影家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关注即将消逝的文化现象。

为即将消逝的文化现象留下必要的影像资料,可以说是摄影家的历史职责。

孙京涛先生还在他的《纪实摄影》一书中提到:“文献性纪实摄影与商业行为结合的最为紧密”。

③其实也是
指的记录即将消逝的文化现象的作品。

徐勇用一年时间拍摄了北京的胡同,他的作品集《胡同101像》问世以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不要忽视身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或生活事件。

一切重大的社会变革最终总会体现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上,而摄影家也和大家一样生活在这个变化的世界当中。

所以,并不是一提摄影创作,就要背起相机周游四方。

日常性生活题材的关键在于选准一个好的切入角度。

五、坚持长期积累,汇成重大题材。

一位职业的纪实摄影师不会在长时期内只有一个题材。

对一些需要长期拍摄的纪实题材坚持长年积累,使题材本身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对其进行新的整理和开掘,往往能够成为重大题材。

总之,纪实摄影的题材选择是对摄影家基本素质和观察能力的综合考验,任何一位摄影家,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或需要进行纪实摄影的拍摄,都应该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修养,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下一番功夫。

假如所有的纪实摄影家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至少我们这一代摄影家就不会再给历史留下什么遗憾,中国的纪实摄影也必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注释:
①吕援朝《论纪实摄影的美学及社会意义》
②江北战《纪实摄影——发现或创作》
③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P309 山东画报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系列丛书:
(1),《中国农民肖像——九亿人的故事》
(2),《你好,孩子——爱与被爱的故事》
(3),《肉体与精神的痛——生命的故事》
——曾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2]《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孙京涛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3]《“纪实摄影”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刘树勇
[4]《论纪实摄影的美学及社会意义》——吕援朝
[5]《有关纪实摄影与专题摄影的讨论》——吴常云,曾璜
[6]《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司苏实
[7]《后纪实——走向纪实摄影的另一面》——张楚翔
[8]《纪实摄影——发现或创作》——江北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