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小议培养创造性人格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向帝东
要给“创造力”、“创造性”下定义是很困难的。

在不少关于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的著述中,常常是将“创造力”、“创造性”、“创造活动”混用的。

这在理论上不合逻辑,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指导实际工作上容易出现偏差。

有的中小学在创造教育中重复80年代中期的做法,注重思维的创造技法培养,忽视创造性人格因素的培养,这可能与认识上的误导有夫。

这里我无意对这几个概念作界定,只是想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格或培养人格的创造性是根本。

“创造力”是人格创造性的智慧表现,包含有智力因索,而思维又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成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是“智力品质”,更不能将其归结为“思维品质”。

实证研究业已表明“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含有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至于“创造性”的内涵似更为丰富,含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

如台湾学者郭有遹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

我认为创造是人“自由自觉活动”,“创造性”、“创造力”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发挥创造才能的深层的、内在因素或内在根据。

“创造性”与当下所说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包含着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表现有丰富的内容,诸如开拓进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负责精神,献身精神,坚韧精神等等。

创造性或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方面,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以及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创造性人格特征,国外已有很多研究。

例如吉尔福特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点有8个方面。

再如麦金农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共400人的研究表明,占总体半数以上的人都具有7个方面的品质,即智力、独创性、坦率、直觉性、理论的和美学的兴趣,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

不同领域内创造者的人格特点又有所不同。

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

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包括形成、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素质;还应包括防止、克服消极的、妨碍发挥创造才能的不良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要改变不妥当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便展开。

这里只提出要改变两个观点。

一是认为有的人无创造性。

这是不妥当的。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有“真创造”和“类创造”<对个体而言>之别。

还有一种说法,有一本“创造心理学”说1950年以后才肯定每个人有创造性。

这也是不确切的。

30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就已开展了创造教育,40年代初发表《创造宣言》更进一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认为只有坚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才会更有信心去做好创造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