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精神案例与问题:012 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能避免氧化的灯丝,就用过1600种材料。
013 诺贝尔因为炸药实验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
第一节创造性人格及其特征一、创造性人格的概念创造性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是人格的一种类型。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历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特色性的身心特征及其组织。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与个性是同义语。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与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个性)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独特性;二是稳定性;三是整体性;四是社会性。
创造性人格就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活动顺利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心理特征及其组织。
有时创造性人格也叫创造性个性。
二、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综观各家研究如果,我们认为,以下10个方面应为各类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1、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喜欢对新奇事物用心思考。
2、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工作效率较高。
3、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能恰当而迅速地表达意见。
4、勤奋热情,专心致志,一心扑到事业上5、观察敏锐,思辨严密,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6、勇于进取,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7、坚定自信,执著追求,深刻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
8、坚韧自制,不辞劳苦,能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9、独立性强,从众性少,遇事有自己的见解。
10、献身事业,服务于社会,时常产生革新创造的念头。
三、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根据自己对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多方面的研究,认为有创造性才能的学生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2、有强烈的好奇心。
3、沉醉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
4、感受性高。
5、独立思维能力强。
6、善于利用自己的直觉。
7、不迷信权威。
8、敢冒风险。
9、富于幽默感。
10、态度乐观。
11、成就动机高。
12、想象力强。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测试实验研究,列举了我国富有创造性的青少年学生的10个人格特征,即:1、作文想象力丰富,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
2、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
4、心智活动思路通畅,解答问题敏捷。
5、能提出卓越的见解,以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方式处理事情。
6、办事非常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
7、独立性强,有评鉴力、有主见,不轻听他人的意见。
8、有自信心,有理想抱负。
9、兴趣广泛又专一。
10、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第二节创造精神的构成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核心因素。
创造精神是一种稳定的对引发、维持和调控创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心理倾向。
创造精神的构成,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考察:一是心理成分,二是具体内容。
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造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
认知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
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
这三种心理成分一般是协调一致的。
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创造精神。
从具体内容说,创造精神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探索、创新——创造精神的标志一个人的创造精神,首先在于他的探索、创新精神,这是创造精神的标志。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从不满足于己知,乐于探索未知,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
凡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决不守旧,他们迷恋于创新,不停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力求为社会提供新产品、新观念、新办法。
富兰克林说,如果停止创造性思考,那就等于停止了呼吸。
二、求是、求佳——创造精神的精髓创造精神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
探索的实质是“求是”。
“求是”的目标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探索不能凭主观想象,不能凭一时的冲动,也不能凭教科书上的定义。
实事求是是探索的基础。
创造精神固然表现为创新,但这创新不是形式上下的追求,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新的未必都可以称得上创造。
创造的实质是求佳求优。
求是、求佳是创造精神精髓。
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既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又是一个实事求是者,更是一个明辨是非者。
创造精神是创造发明和接受、继承的结合,其结合是创造者本人追求真理的决心,服从真理的勇气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奋力拼搏——创造精神的支点创造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
它需要创造者的奋斗拼搏作支点。
创造离不开灵感,但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没有艰苦持久的奋斗,就会没有创造的成功。
创造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最初的想法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初级的成果可能经不起别人挑剔,独到的发明可能得不到别人的承认。
这一切都要求创造者有克服挫折和阻挠的毅力、勇气。
创造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一般要经历很长的过程。
为了某一问题的研究,科学家有时付出毕生的精力,甚至要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没有奋斗拼搏精神,决无创造成功的希望。
四、献身事业——创造精神的根基创造精神又是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它植根于创造者献身的品格。
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总是一心想自己的事业,一切为了自己的事业,把实现自己的创造理想看得高于一切。
李时珍为探明药性而遍尝百草;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
创造精神的灿烂花朵永远植根于创造者的献身精神之中。
五、为社会服务——创造精神的灵魂创造精神是与创造者的崇高的生活目标相联系的。
这崇高的生活目标便是为社会服务。
创造者一般都能理解自己的创造性工作的社会意义;或为祖国昌盛,或为民族振兴,或为人类进步,或为科学发展。
爱因斯坦的著名格言是:“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些实际上短暂而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创造者,总是力求为人类造福,同时避免自己的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可能为人类带来的损害。
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负责、避免为人类带来损害和灾难,这正是科学家、发明家的高贵品质,也是创造精神的灵魂之所在。
第三节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传授科学知识几乎成了当时教学的唯一目标。
60年代开始强调智能培养,同时提及创造精神的重要性。
80年代以来,各国在继续强调智能教育的同时,普遍把培养创造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许多人知识多、智能好,但并无建树,而那些为社会做出了惊人的贡献者,也并非全是学富五车、智能超群的人。
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至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造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就是求是、求佳的意识。
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的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
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
”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一定要:1、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2、不要动辄训斥学生,以免使他们变得过于谨小慎微。
3、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4、要使学生具有坚强的创造勇气和坚定的创造信心。
5、努力培育学生的创造决心。
信心的前提是决心。
有了改造决心,才有排除困难的创造勇气和夺取胜利的创造信心,才有化无为有、转劣为优的思想基础。
6、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愿望。
决心的前提是强烈的愿望。
一个没有创造愿望的人永远不会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必须从激活他们的创造愿望做起。
二、激发创造热情创造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的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情绪振奋、动作节奏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
创造热情与一个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密切相联。
有了道德感,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创造者个人的需要,并引导他不辞辛劳地投身创造实践,取得创造成功。
理智感同认识成果的获得、兴趣的满足、真正的追求和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有了这种情感,在艰苦的创造活动中便能意气风发,乐在其中。
美感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
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
”三、磨砺创造意志创造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四、优化创造品格培养学生创造品格,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社会需要和期望的人才这一总目标。
1、培养正确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创造者对其要达到的创造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期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
3、必须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五、开展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学生在其亲自参加的创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
创造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创造精神的根本途径。
创造活动是指那些提供具有首创性和价值性产物的活动。
开展创造活动,实质上就是组织学生制造新产品,发现新事物,提出新办法,建立新观念,产生新设想。
文艺创作、工具改良、新产品制造、科学实验以及某种新的学习方法的提出等等,就是学校最常见的创造活动。
开展创造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贯彻自愿自主原则。
2、要尊重学生的“学术性格”。
“学术性格”是指学者、专家个人对于治学的基本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特有的行为方式。
它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学术活动中乐于或不乐于、长于或不长于从事某些课题的研究。
对于学生而言,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扬其长而避其短。
3、要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4、建立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活动。
一是建立多样化的活动小组;二是配备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技能的指导教师;三是保证小组的活动时间。
5、要建立促进学生创造活动的网络。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集体性事业,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的通力合作。
6、要逐步提高学生创造活动的水平。
创造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组织,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创造活动的水平。
幼儿园里主要是游戏、剪纸等。
小学里主要是小发明、小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小改良。
在中学阶段,创造活动的内容就应该更丰富一些,最好能制定出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活动“大纲”,从初一到高三按年级确定开展创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