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必修2笔记

化学必修2笔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周期序数=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

2、族: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周期表共有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副族:用B表示: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第Ⅷ族:三个纵行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③族的别称第ⅠA族(除H)称为元素第ⅦA族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Ⅱ、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Li+O2 ________________ Na+O2常温;________________ 加热:______________2、与水的反应K+H2O____________________ Rb+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相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递变性:密度逐渐_______(钾例外,钠钾需保存在________或_______中,锂需保存在______)熔点沸点_________(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颜色:F2 CL2 Br2 I2 ____熔沸点:______溶解性:氯、溴、碘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溴碘在有机溶液中颜色重于水,更接近本色)(四)卤素的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 = 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反应程度依次,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

2、卤素单质间相互置换反应:Cl2+ NaBr = ____________________ Cl2+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Cl2+ K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l2+ I- =_____________________Ⅲ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 = =2、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和核外带负电的构成。

原子核由和构成。

3、质量数(A)=__________ + __________ (质量数约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X。

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Z二、核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位素:_________ ____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_________ _______之间的互称同位素之间,化学性质: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

氢的三种同位素分别为____、_____、___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所算出的平均值。

A=A1a1%+A2a2%+…Ⅳ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2.表示方法3.排布规律: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每层多容纳____个电子②除K层外,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_______个(K层最多有__个);次外层不超过____。

画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_________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三要素:首看层数(一般地,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序大径小)三看电子总数(电子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四、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总结]Na、Mg、Al与水反应越来越,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金属性逐渐。

[总结]第三周期元素为例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周期律(1)定义:。

(2)实质:。

Ⅴ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画出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填出前20号元素,写出碱金属与卤素及零族符号及序数。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思考: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 AlCl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得出结论: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思考:写出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 H2SO4与H2S HCl与HClO4。

得出结论:最高正价+I最低负价I=。

(H、O、F例外)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2、寻找所需物质在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在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在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钠在氯气中燃烧现象: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冒出大量的烟,发出色火焰。

◆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过程◆离子键:注意:(1)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静电引力,而是包括引力和斥力两个方面。

当阴、阳离子相距较远时,相互间的引力起主导作用,而当其距离靠近时,斥力逐渐增大,直至距离缩短到一定的程度,斥力与引力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离子键。

阴、阳离子间的斥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电子与电子之间;二是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

(2)阴、阳离子是形成离子键必不可少的微粒,缺一不可。

(3)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间形成离子键。

特例:如NH4C1等铵盐。

◆离子化合物由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注意: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是离子化合物。

◆电子式(1)在元素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如:钠、镁、碳、硫、氯原子的电子式分别为:。

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如钠离子:镁离子:阴离子电子式要作到三标:【 :X: 】n-(除氢外往往有8电子)写出氧离子:氯离子:(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可用电子式表示。

注意:相同原子可合并,相同离子不可合并,离子化物中阴阳离子要交错排列。

如氯化镁的形成可表示为:◆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电子,当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一般不发生电子的,通常通过形成化学键。

(2)共价键的概念:叫做共价键。

(3)共价键的分类:①非极性键:由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②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由不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因为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所以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显,吸引电子能力弱的原子一方显。

像这样共用电子对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结构式在化学上,用表示的图式叫做结构式。

写出H20、NH3、CO2、N2、NH4+、OH-的电子式,并写出前四个的结构式◆共价化合物以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如H20、C02、CH3CH20H等。

◆化学键(1)定义:使相结合或相结合的通称为化学键。

(3)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旧化学键与新化学键的过程。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①概念: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把分子 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 。

②强弱: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 ,它主要影响物质的 、 、 等物理性质,化学键属分子内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③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 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 。

(形成氢键会出现反常)④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只存在于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

在离子化合物、金属单质等物质中只有化学键,没有分子间作用力。

(2)氢键①概念:像 、 、 这样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 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汽化,这种相互作用叫做氢键。

②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这是因为固体熔化或液体汽化时必须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消耗更多的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能与热能物质的化学式写出④⑤⑦的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①②③⑥的形成过程属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或单质)含哪些化学键(非极性键、极性键、离子键)①H 2O ②Br 2 ③NaI ④Na 2O 2 ⑤NaOH ⑥CO 2 ⑦H 2O 21、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化学键的断裂(吸能)和形成(放能),差值即反应热.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解释:能量守恒;每种物质中均含有能量,不同物质所含能量不同,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总能量必然要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放热反应3、常见的放热反应: A.燃烧;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或乙醇的置换E. 物质的缓慢氧化;F铝热反应;G Na2O2与水或二氧化碳的反应。

4、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等需持续加热的反应C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二、化学能与电能1、Zn CuH2SO4(1)概念:原电池...是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以锌-铜原电池为例图示(2)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相对活泼的金属,注意反应环境)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大前提是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存在电子得失)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形成电势差,电子会顺导线被吸引到另外一极,实现外电路电荷的定向移动)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完成内电路电荷的定向移动)c. 两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外电路:电子作定向移动,负极到正极内电路:离子作定向移动,正到正,负到负。

2形成原电池会加快反应速率3、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锌锰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一次性(2)充电电池,二次电池a. 铅蓄电池,体积大,寿命短b镍镉电池,体积小,寿命长,镉致癌,若回收不力,严重污染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