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课程领导
指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鑑提供支持与引导、以帮助教师有 效教学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所以,课程领导的主要 内涵可以归纳为下列六方面:1.设定课程目标与计划; 2.管理与发展学校教育方案;3.视察和辅导教学改进; 4.发展教师专业能力;5.评量学生学习结果;6.塑造 课程发展文化。课程领导係以行政的力量和资源来支 援课程的革新和教学的改进,它可以说是同时包括课 程、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文化等层面。
——吴清山、林天祐
张民生同志的观点
“校长课程领导的主要内涵有: 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和课改方案;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 第三,引发教师内在动机,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与家长和社会沟通以取得支持; 第六,把有效的经验积淀下来形成制度,同时建
两种适合的研究形式:
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的症结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施方案 检视实施效果 反思调整方案 解决问题 改进工作
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
讲自己 讲自己过去的教育事件 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方式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左藤学 ) “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 以,“课程”是学习的经历、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
课程的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 评价。
课程主要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 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 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定义 下的生活环境。
类生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关 系定义下的生活环境。
内生态是指人与自身关系定义下 的自我心理环境。
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 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本身就是课程;
学生、教师等教育环境中各人物之间,人物与文本材 料之间,人物与教育环境之间等所形成的规则、风气、精神、 文化等均属于课程;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2、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发展远景规划的具体步
骤和重要载体。结合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等,广大教师认同并共同参与,对课程 进行规划设置,并不断完善课程的发展方案,指 引课程发展方向。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教师专业社群举例(传统的“师徒
制” )
知识
知识
师傅
技能 情意
技能
徒弟
情意
观念
观念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教师专业社群举例(“师徒制”的改 进)
师傅A
徒弟B
徒弟A
师傅B
师傅C
徒弟C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科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走出误区: ▲注意批判性、创造性、自主性和发展 性; ▲注意反思对象(教材的理解、教与学); ▲注意反思的策略(理论引领、问题牵动、 教学全程、同伴互助、反思后再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修正行动 方案
澄清与丰富 概念、理解
回顾 与对比
尝试 行动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日常实践
教师展示性 实践(展课)

教师新的 环
实践


评课 展课 理论或标准
听课人的理解 判断和评论
说课 听课
教师的理解和 教师新 自我诠释(说课) 的理解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教师专业社群: 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
年级组、“师徒制”、小组为单位 的教育科研等等。
▲共同愿景及明确的专业关注; ▲有效的交流机制; ▲开放与改革的意愿。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四)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
1、提高校长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
五是提升对课程实施的规划力(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为依托,改变长期以来 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努力探索以 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作为发展中的人的需 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 和学习过程统一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六是提升对课程文化的构建力(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让全 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 动)
三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 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5、课程资源的统筹及运用 校长需要密切联系政府、企业、社会、家长,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水平。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利 用校外的课程资源(如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网 络资源等),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及能力。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4、课程评价的组织与指导
一是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课程改革 目标,课程是否得到落实和合理安排。
二是教师的行为。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 是否改善了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等, 打破只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校长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1、学校文化建设(1校训集锦.doc例2 附中 )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
观念文化建设:学校理念的凝炼、阐释和应用。 制度文化建设: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 制度、学生组织与学代会制度、家长委员会。 行为文化建设:要狠抓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和 学生的学风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 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建筑文化等。 学校历史文化建设:档案馆(室)、校友回校、 校庆纪念日、学校网站等。
设制度文化。” ——全面而具有学校特点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二)课程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 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 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 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的能力。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校长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1、学校文化建设
师生自己内心世界活动的感受和领悟,如师生学习活 动中的情绪与情感体验、生命潜能的唤醒与释放、态度与方 式的自我调整和优化等等。
一、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类型
按内容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按内容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计划对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
合.doc、课程补充.doc、课程拓展.doc、课程新编)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四)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 1、提高校长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
要对课程设置、实施、管理、评价等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对教学的指导。
一是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体现在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 和校本实施上;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 二是提升对课程现状的判断力(体现在六个主要方面:1 对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态判断,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尤 其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管 理组织能力;2全体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 执行力;3课堂教学状况;4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足 度;5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6学校课程 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度。)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四)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 1、提高校长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
三是提升课程氛围的营造力(校长应该致力于营 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让教师有紧迫感、 信任感、认同感、依赖感、幸福感。还要赢得学 生及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四是提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素材性课程资源 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和非生 命载体)
一、课程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素材性课程资源
知识、技能、经验、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目标等。
条件性课程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施、环境等。
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
一、课程
(四)课程资源的载体
非生命载体(课程计划、标准、教材、教参、教辅材;电子音像制品) 生命载体(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育研究人员、学生、家长等)
促进自我理解(理解“自己”)
如何通过“显性”的方式,帮助教 师加深对一些“隐性”的、影响着教师 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如对教育的看法、 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等) 认识和理解。
“显性”的方式: 反思日记、案例分析、教育随笔、教育故事、
建立教学档案袋 … …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发展
“听-说-评”课活动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三)课程领导的实践操作
6、校本课程的开发 确定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的
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 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校本课 程的实施、评价与保障措施等。根据学校校本课 程开发规划,组织审定教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内容, 组织校本课程的修订和改革,协调校本课程开发 过 程 中 的 各 种 矛 盾 。 ( 课 程 选 择 、 课 程 改 编 .doc 课 程 整
教育研究 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