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关键问题
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导学案直观教学法联系引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入新课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秦的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由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的统治瓦解。那后来是哪个民族又统一了黄河流域呢?(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强大起来的,北方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7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的内容,思考:(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过渡: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0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116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知道孝文帝都有哪些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114-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知道北魏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东关初中七年级历史高效课堂实验
导学案
主备人:安芳妮学案执行人:时间:2012年月日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有所反思,讨论时可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分裂
教学反思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课堂练习
15分

创设思维情境
指导学生做《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独立思考完成,小组讨论后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并评价。
总结归纳
3


创设反思情境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正在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在收到冲击。大量的洋节正在被中国人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