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_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 (1)

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_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 (1)

第30卷第3期2012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0 No.3May 2012文化意象与从善心理———从闽南民间故事看闽南人的生命追求戴冠青(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闽南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故事讲述的内容不同,角色任务也不同,但这些在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不管是友情助人的,还是报恩救人的动物意象;不管是行善的好人化身而成的,还是挺身而出帮助人类的植物意象;抑或是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山、石意象———共同指向了一个母题,那就是从善助人。

这不仅鲜明地传达出闽南先民渴求从善向往从善弘扬从善的心理经验,而且也透露了闽南先民善恶分明从善为乐的生命追求和生活理念。

把握这一点,也就把握了闽南文化的优秀质素的核心。

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这一优秀质素,对促进海西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闽南民间故事;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山石意象;从善母题;生命追求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2)03-0019-04 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戴冠青(1951—),女,福建莆田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09225S);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Z06)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文化的独特载体,并因其独特的审美想象,使闽南文化精神传播久远。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事实上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它可以追溯到一些原始意象,即在它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原型[1]84。

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同样可以追溯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并由此考察远古时期闽南先民的某种心理经验和文化发展轨迹。

一、富有韵味的文化意象在闽南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动植物意象和山石意象,它们意味深长,蕴藉隽永,具有独特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在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闽南先民的某种独特的心理体验。

(一)动物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动物意象,如老虎、猪、猴子、山獐、狐狸、鸡、蛇、鲤鱼、大雁、小鳜鱼、老鼠、蚂蚁、黄蜂、蜈蚣等。

在民间想象中,这些动物有的是感恩人类的帮助或者感动人类的善心而帮助人类,尤以老虎居多。

如《虎仔装新娘》故事中,一对兄妹从一只中箭死去的老虎肚中救出两只小老虎,感恩的小老虎在土匪头子抢亲时挺身而出,扮成新娘咬死土匪头子,救了妹妹;《义虎亭》中,阿乌母子救了小老虎,感恩的老虎经常给阿乌家送山兽,还帮他娶了个老婆;《孝子感动虎》说的是,一只老虎被一个为母亲买药治病的孝子周徐所感动,不但不吃他,还和他成为朋友;《吴夲虎口拔银钗》说的是,神医吴夲救了被银钗卡喉的老虎而得到老虎的保护。

除此之外,这类动物还有山獐、蜈蚣等。

如《报恩楼》讲述的是一只被老人救过的山獐回来报恩时设法让众人逃离了山崩的故事;而《蜈蚣报恩》说的是,一个姓张的小孩在玩耍时救了一只蜈蚣,当他长大后进京赶考途中遇上一只大蛇袭击时,蜈蚣就跳出来和大蛇搏斗并且同归于尽,死后化成明珠,帮助孩子成了进宝状元。

有的动物因受人恩惠,修炼成精后便来帮助人类。

如《郑樵与鲤娘》里的鲤鱼喝了郑樵洗朱笔的朱砂水,修炼成精后帮助郑樵煮糜,让他安心读书;《只可救虫,不可救人》里的老鼠、白蚁、黄蜂等动物在大水灾中被家庭贫困、相貌丑陋的好人金溪生所救,修炼成精后帮助金溪生与相府小姐结成美好姻缘。

有的动物本来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一遇到困难,它们就赶来相助。

这类动物在民间故事中最常出现的是猪。

《“猪母墓”的传说》讲述的是,一头母猪撞破瓮帮助周家父母认清女儿的贪财面目,母猪死后,周家以人的礼俗厚殓了它;《洛阳桥的传说》中也有母猪的形象,说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感动于蔡襄建桥的气魄,把山上的大石头通通变成母猪,让这些母猪跳进江底辅助建造桥墩;《木兰陂的传说》说的是,由于民众筑陂缺少石料,一个老人带来了由一群群母猪变成的石料供人筑陂。

在这些故事中,猪都扮演了一个助人为乐的角色,在民众最需要的时候,总及时出现给予帮助,对人类非常友好。

除猪之外,这类动物还有大雁、猴子、狐狸、蚂蚁等。

如《雁石的传说》中,大雁帮助农民扫光蝗虫,保护了庄稼,让民众五谷丰登,免受饥饿之苦;《月亮里的猴仔》中,一只猴子拿出果子救济一个饿肚子的老人,那个神仙变的老人就把这只善良的猴子画成图挂在月亮里,供世人欣赏。

还有《狐狸仙做媒人》中帮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狐狸仙等。

另有两则故事讲述蚂蚁助人的传说,一是《洛阳桥的传说》,讲述的是宋朝重臣蔡襄利用蚂蚁排字回乡为官建造洛阳桥的故事;一是《老农救朱熹》的故事,讲述一个老农利用蜂蜜让蚂蚁围成“日在云谷,夜落西山”几个字,救了被官差追捕的朱熹。

两个故事中,蚂蚁虽小,却在帮助人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动物还能行侠仗义帮助人类惩罚坏人。

如《红蒜和白蒜》里的小鳜鱼让好吃懒做的白蒜母子沦为乞丐而死,《姑娘变猴仔》里那个恶毒、贪心的姑娘则受到变成猴子的惩罚。

当然,也有一些祸害人类的动物意象,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这些动物以龟、鲎、蛇居多。

如《洛阳桥的传说》讲述潜伏江底的龟精、蛇怪纠集洛阳江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来兴风作浪破坏洛阳桥的建造,后被张果老和李铁拐处死;《姚县令和广西鲎的故事》中的鲎也是一种糟蹋庄稼祸害人类的动物形象,故事中的锦蛇则是吓死广西县令姚居易的可怕动物;《虎郎和龙女》的传说中,蛇是妖怪,兴风作浪,伤害人畜,最后被虎郎和龙女打败;《蛇郎君》中的蛇郎君则是一个逼迫老翁嫁女,不然就要吞吃老翁的恶魔。

在这些传说中,龟、鲎、蛇都是祸害人的角色,民众贬斥的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在这些动物意象中,我们虽然也看到民众对类似龟、鲎、蛇那样祸害人类的可怕动物的恐惧和厌恶,但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救助、互相感恩、和谐相处的深厚感情,许多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二)植物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植物意象,如水仙花、龙眼、茶树、竹笋、荔枝、茉莉、灵芝等。

在民间想象中,这些植物意象大多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人死后化身而成,依旧守护在百姓身边,百姓感戴他们的善行,就以他们的名字为这些植物命名。

如《水仙花》故事中水仙花的意象来源于古代漳州一对叫金盏和百叶的青年男女,他们破壁引水拯救家乡力竭而死,最后化作两株清香扑鼻的水仙花,单瓣的叫金盏,复瓣的叫百叶;而《龙眼树》中龙眼的意象则来自于百姓对传说中的龙太子的纪念,龙太子为了造福百姓却被玉帝降罪杀头时,留下了自己的两颗眼珠子为百姓救急,两颗龙眼最后在土里长成了给百姓带来甜美果实的龙眼树。

还有很多故事中,植物本身就是一些能够帮助民众的神仙意象。

如《茉莉仙子》故事中,茉莉仙子走出花丛,施展仙术,帮助真诚相爱的长工阿明和采茶女吉沙抵抗甘蔗王的迫害,使他们终成眷属;《冬笋》则讲述了被孝子孟冬的孝心所感动的竹神特意在冬天长出竹笋帮助他救母亲的故事;《断肠草》故事里的断肠仙子也因为羊的孝心而不敢做坏事;《灵芝仙子》中的灵芝仙子为了帮助人间穷人,不怕得罪西王母娘娘,让自己的心血骨肉都化为美丽的野菇和灵芝来救助人类;《九龙江的传说》中的竹笋则变成少女与因家穷娶不起媳妇的更鼓成亲,并生下一男一女,日子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这些动人的植物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善良的、勇敢的、富有爱心的、乐于助人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意象。

由此可见,处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的闽南民众与植物的密切联系,以及他们对植物的依赖和钟爱之情。

0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5月 (三)山石意象闽南民间故事中还有许多山石意象。

这些山与石的意象,基本上都是那些为人类做过贡献的好人化身而成的,是好人活在民众心中的代名词。

首先是山的意象。

它在闽南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大多具有歌功颂德的蕴意。

如德化的九仙山,传说是后代子孙为纪念九太子和九公主在凡间所建功业而命名的。

传说中,九太子力大无穷,九公主心灵手巧,因此天帝派他们到凡间开天辟地,将日夜分开,让人间变得安宁快乐,先民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将他们所在的山峰命名为“九仙山”,将他们栖息的石洞称为“九仙洞”。

还有永春的《天湖山的传说》,讲述天湖山中一位叫黑岩哥的青年人,独自翻越九十九座山峰为乡亲们寻找水源,后因与仙女私会被王母娘娘打入地狱,就将自己变成一层又一层的黑煤炭,为百姓造福。

这就是天湖山出煤矿的美丽传说,为的是纪念他舍身忘我的精神。

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厦门有关“五龙山”和“五龙屿”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海龙王私底下违背天庭的命令,为干旱的百姓呼风唤雨,因此被杀头,他的五个儿子也因悲伤过度而倒下,民众为龙王和五位龙太子舍身忘我的精神所感动,就把一座山命名为“龙头山”,把一座岛屿命名为“五龙屿”。

还有《美人山望台湾》的故事。

它讲述美娘的丈夫为全村引水而离别妻子到台湾去,当他要回来与妻子团聚时,却被晴天霹雳后的一条海峡隔断,等待亲人归来的美娘在海边眺望哭泣,最后变成一座“美人山”,这座山至今还在厦门的海边伫立着。

除了稍后流传的“美人山”的传说外,上述许多山的意象演绎的大多是民众对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神仙、人或动物的感恩之情,在民众的想象中,舍身忘我为民造福的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应该用雄伟的山来命名。

石的意象也在闽南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

如前所述的《猪母石》的传说,吕洞宾拂尘一挥,把万安山的石头变成一只只母猪,这些母猪跳进洛阳江,变成桥墩帮助蔡襄建桥,其中一只母猪跑得太慢,赶不上建桥,便停在桥边,因此被人们称为“猪母石”。

还有《镇海石的传说》,说的是早年倭寇侵略石狮时,水将俞大猷施妙计,利用狂风巨浪掀起巨石击破倭寇水船,帮助乡亲们歼灭倭寇,后来这块石头就立在石狮海边,百姓称它为“镇海石”,希望它的神力可以保护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石头的意象基本上成为民众的帮助者和护卫者的象征,体现了民众对给他们带来力量和安全的石头精神的肯定和褒扬的情感特征。

总之,从闽南民间故事的这些动植物意象和山石意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蕴意和价值取向,如果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寻找意象背后所要表现的母题,也许可以把握到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闽南民众独特的心理经验和生命追求。

二、从善的心理经验与生命追求闽南地区“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2]的地理区位和背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以及融合了中原儒家文化与闽越海洋文化、兼具保守型和开放性的闽南文化的独特内涵,决定了闽南人独特的生命追求和审美取向。

可以想象,这种生命追求和审美取向也必然通过作为闽南文化独特载体的闽南民间故事表现出来。

英国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曾把诗歌意象称作“客观的关联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也认为作品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并非客观的景物而是心灵的“对应物”,意象是表达“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3]2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