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行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存在

中国现行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存在


一,关于适用《民法通则》中的侵权责任规定。《民法 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 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据此,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产品责任 也适用严格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因涉外侵权行为引起 的产品责任,我们还援用《民法通则》第1
46条的规定,即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 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 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
条法律条款又过于原则、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上 的滞后必然导致司法上的矛盾和困惑,因为《民法通则》 的原则规定留给司法的余地太大,而原本零星的
国际私法又没有对针下药的规定,直接调整产品责任法 律关系的产品质量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缺乏互相协 调,……这些问题都是涉外产品责任立法中必须考
虑的一些重要因素。
全文完!转载请署名,谢谢!
贵阳律师事务所
向外国生产者或出口商提起产品责任诉讼,也不利于我 国法院对涉外产品责任案件行使管辖权。第三,关于产 品责任的损害赔偿规定。现行产品质量品责量法》第32条 规定,对造成伤害的,应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 入、残废者的生活补助费等;对造成死亡的,规
定了丧葬费、抚恤费等。赔偿范围很窄,赔偿数额较低, 且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在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 对中方消费者的保护十分不利。随着大量进口商
品投放到中国市场,由外国商品引起的产品责任问题也 将随之增加。按照现行法律的损害赔偿规定,对生产者 和销售者根本起不到惩罚和威慑作用,更不利于保
护中国的消费者。以上所举仅仅是立法上的不足。从法 理上看,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需要实体法和冲突法来共同 调整。对内国而言,这二部分法缺一不可。现在的
问题是,现有的调整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大多是实体法, 且主要考虑的是国内的情况,对涉外因素的法律规定很 少或根本就没有规定;在冲突法领域,仅有的几
品质量标准的规定不明确,致使国内学者对此也存在两 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上述规定属于产品责任中的严 格责任原则;另一种则认为该条规定不属于国际上
普遍采用的严格责任原则。笔者认为,产品质量法不能 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责任法。从现有的法律、法规 来看,我国至今尚未建立系统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则更不健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方面十分混乱,没有专门的规定。 现行立法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
据行为地法(外国法)来确定赔偿的数额显然,根据《民法 通则》中关于一般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并不 能推导出对涉外产品责任这一特殊侵权行为的
法律适用。第二,关于《产品质量法》中对责任主体的 规定。93年的《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必须遵
守本法”。这一条款将产品责任义务主体的范围限制在 中国境内,而对外国产品可能在我国境内引起的产品责 任没有包括在内。这一规定显然不利于我国消费者
中国现行的产品责任主要以《民法通则》中的侵权行为 规定为基本原则。1993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虽然也 规定了“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
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第29条 第1款),但其侧重点是“产品质量责任”,即产品的生产 者、销售者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产品质量义
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我国的“产品责任” 制度往往与产品质量责任相混淆; 其次,由于《产品质量 法》第34条关于产品缺陷的认定、以及产
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 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侵权行为处理。显然,这是 一条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的冲突规则,但它并没有进
一步规定涉外产品责任这一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 则。即如果在一起具体的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我们无 法确定一个发生在中国境外的产品责任侵权行为,
依行为地法和中国法均构成侵权时,应适用哪一个国家 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赔偿责任又如,当产品责任的受 害方为中国人(即原告)时,我国法院是否可以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