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的白宫。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其画作之冠。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黄公望此画原本打算送给好友无用师,但在开始作画之后三四年里,他一直没有完成这幅长卷,而这段时间,他四处云游,每每回到山中别墅才会在长卷上补充一点。
长卷表面上看来一气呵成,其实断断续续画了多年。
无用师着急,问黄公望何时能完成。
黄公望答曰,干脆外出时随身带着这幅画,以便尽快完成。
可是,无用师又担心,万一途中被别人索取岂不是更得不到这幅画?于是,他就让黄公望先题跋,写明完成后要送给无用师。
在黄公望题跋4年之后,黄公望去世了,究竟他什么时候完成这幅画,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说,题跋后不久他就完成了,所以整幅画画了3、4年,也有人推测,他直到去世前才完成,所以说一直画了7年。
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是臆断。
但我们可以由此得知,黄公望用了很长时间,才使这幅长卷不断完善,因此可谓凝结毕生心力。
流传:几度易手被焚殉葬一分为二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主人,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成化年间“明四家”之首的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
之后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后来,画作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吴正志之孙,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
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书画界将《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命运。
唐太宗因太喜欢王羲之的字,而将《兰亭集序》陪葬;吴洪裕收藏《富春山居图》,死时也要用它陪葬,因怕后人在其死后不照办,于弥留之际,点火焚烧《富春山居图》,幸好被其侄子抢下,但已烧成两段,从此,《富春山居图》变为《无用师卷》与《剩山图》两部分。
《无用师卷》的传奇:乾隆钦定真伪颠倒是非1652年《无用师卷》经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经高士奇、王鸿绪等辗转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安岐后来献入宫廷,为乾隆皇帝收藏,静静的放了近200年。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
他一边坚定地宣布后者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
直至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停留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迹,即《无用师卷》,那幅伪作,被称作《子明卷》。
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日军进入山海关,故宫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直至1949年,国宝迁台,《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于是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的传奇:书画家吴湖帆为大义忍痛割爱1938年秋,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拜访书画家吴湖帆,因吴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户”,也是“顾问”,曹友卿此行就随身带了一幅刚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掌眼”。
徐徐展卷,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
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
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国宝级青铜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换了这幅残卷。
从此吴湖帆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后来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希望能够将此画入藏浙江博物馆,沙孟海晓以大义,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
于是1956年,画的前段《剩山图卷》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合璧之路:温总理寄情于画多方促成早十几年前,浙江博物馆就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沟通,希望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
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没有明确回应。
2005年,合璧一事出现转机。
浙江博物馆通过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牵线,得到了台湾方面的反馈:“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来大陆的事暂且不谈。
2010年3月14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出乎意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温总理的意思是冀两岸如画早日合一。
3月16日,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其博客介绍了该图的颠沛流离,指出总理之意在于:两画合展,两岸统一。
温总理关于《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倡导引起强烈反响。
次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即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举办黄公望特展,希望到时能在台北完整展出《富春山居图》。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也迅速作出回应,表示该馆收藏的“剩山图”可以拿到台湾展出。
温总理的一席话,也促使刘长乐重新展开斡旋。
今年元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终于达成合作协议,两图于六月正式合璧。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绘制《富春山居图》时不会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
1347年(元至正七年),当时已78岁高龄的黄大师经过数年的揣摩,终于下决心开始画家乡山水长卷,此画费时三年,定名《富春山居图》,后成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典范,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占有一席。
博物馆。
此次两岸分离距吴洪裕焚烧又过去三百年,时间如此巧合。
前天,《富春山居图》成为世界级新闻,中国总理温家宝希望两幅画“合成一幅画”,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
我昨晚应邀凤凰卫视全球连线,谈论此事,海峡两岸翘首企盼,不仅仅是两画合展,更重要的是两岸统一。
2010.3.161350年(至正十年),黄公望将此画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从此在第一位藏家的担心中开始了漫长又富有传奇的历程。
明成化(1465—1487)年间,此画到了大画家沈周手中,沈周到处显摆,请人题跋时不幸丢失,虽后又在画肆遇到,但囊中羞涩,只好背临一卷了以自慰。
明末,画又到了董其昌之手,董其昌晚年时卖给一个叫吴正志财主。
明末清初时,吴正志的孙子吴洪裕遭遇改朝换代,什么都丢下了,随身只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
后来吴洪裕老了病了,做出了一个只利于自己的荒唐决定,先一日焚烧了《千字文真迹》,翌日焚烧《富春山居图》为自己殉葬,这一刻距画成约三百年,幸亏吴的侄子吴静庵在画开始燃烧之时将画抢出,《富春山居图》虽烧成两截,但毕竟幸存下来。
两截画长卷叫《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短卷叫《剩山卷》,入藏浙江省博物馆。
此次两岸分离距吴洪裕焚烧又过去三百年,时间如此巧合。
前天,《富春山居图》成为世界级新闻,中国总理温家宝希望两幅画“合成一幅画”,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
我昨晚应邀凤凰卫视全球连线,谈论此事,海峡两岸翘首企盼,不仅仅是两画合展,更重要的是两岸统一。
“内八刹”与“外八刹”北京有“九坛八庙颐和园,东四西单鼓楼前”之说。
所谓“九坛八庙”是古代北京的宗教祭祀场所,无论是“九坛”还是“八庙”都表现出当年古城的宗教氛围、状态和文化。
在佛教的信众和老北京人的心目中,还有“内八刹”和“外八刹”之说。
“刹”是古代寺庙,主要是佛教寺庙的别称,如“古刹”、“宝刹”等。
“内八刹”泛指柏林寺、嘉兴寺、广济寺、法源寺、龙泉寺、贤良寺、广化寺和拈花寺。
这八个寺庙均在北京的老城区内。
其中广济寺、广化寺、法源寺保存较好,寺庙香火旺盛,信众如云,每年有多次法事活动。
柏林寺与拈花寺尚有遗物可寻,庙的形制及主要殿堂被保存下来,损坏不是十分严重。
而其他几座庙已无遗物了。
像嘉兴寺,在解放后一度改为停棂的殡仪馆,中共早期领导人任弼时及画家齐白石死后都曾在这里举办过追悼活动。
贤良寺在东城金鱼胡同南,曾是李鸿章来京时的“行馆”,他住在这里时,与洋人签订了辛丑卖国条约。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彻底拆毁,在遗址上盖了大楼。
至于龙泉寺,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庙,曾办过孤儿院,救济无家可归的儿童。
在20多年前,龙泉寺被拆,建了一所学校。
“外八刹”在老城区之外,指的是觉生寺、广通寺、万寿寺、善果寺、南观音寺、海慧寺、天宁寺和圆广寺。
目前,仅觉生寺(俗称大钟寺)和万寿寺有遗址可寻,而且近年得到过修葺,如今这里成了博物馆。
其他几座庙只是保留在地名和一些70岁以上老人的记忆中。
前不久,天宁寺的塔得到了修整,并对外开放,在塔下盖了些房,据说将来是天宁寺了,不少人希望天宁寺能重现辉煌。
在“外八刹”中最有知名度的是觉生寺,这里的大钟堪称为世界和中国的第一大钟。
广济寺虽然坐落在阜内大街的店铺商肆中,却为闹市的天空中静静撑起一片清凉,让人心生寻幽之意。
现在的广济寺,游客很少,大多是些香客,很多老人在这里拿着小册册,来回诵经,看她们虔诚的样子,似乎远离尘世。
据说每逢周六,寺庙里的法师都接受信众的皈依,为授三皈五戒。
此外,寺里的讲课堂还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
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九,释迦牟尼佛寿诞日,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寿诞日等佛教重大日子,广济寺都会大开山门,广纳四众弟子,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成为北京广大信众礼佛以及开展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一处坐落在红尘深处,随顺方便,广济终生,慈悲弘法的佛门宝刹。
北京的钟鼓楼可以说是很能代表北京的一组建筑。
在古时候没有钟表,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才把钟表带到了中国,不过那也是皇家专有的,所以钟鼓楼起到的是报时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电报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