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19世纪文学名词解释

19世纪文学名词解释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2、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5、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1871年公社革命时期的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近20年公社战士的文学创作,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

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

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6、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

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7、《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

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

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8、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

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

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1798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9、宪章派文学宪章派文学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

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

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

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群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

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10、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

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1、十二月党诗人十二月党人是俄国19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十二月党诗人”主要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和别斯土舍夫等。

这些诗人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关心人民命运。

他们的作品与贵族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

“十二月党诗人”是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较为激进的作家,雷列耶夫的《致宠臣》和《沉思》等诗篇对普希金等进步作家产生过影响。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3、新人“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14、自然派“自然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

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

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

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15、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

在心理描绘中,托尔斯泰还创造了与作品艺术构思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形式。

16、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

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

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

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

17、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18、耶拿派“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耶拿派”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19、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20、超验主义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

超验主义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超验主义虽带神秘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

21、废奴文学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

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