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10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yb06128)作者简介:章剑林(1966-),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硕士,E -mail :zhangjohn @vip 1sina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8年12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 ommunications V ol 19N o 14,Dec 12008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章剑林1,江锦祥2,刘青云1,邹玉金1(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杭州 310018; 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它应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210;G 71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4X (2008)04-0057-040 前 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往开展的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目相对较少,这对于如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工学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情况下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纷纷撰文或著书抨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111 公共基础课存在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学很多公共基础课源于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公共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在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高职公共课课程建设主导地位往往为非高职院校带头人所控制。

高职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特性,更在于它的职业教育特性。

在其职业教育特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专业划分命名过程中体现的职业特性,高职教育专业划分并不是像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原则那样来命名的,它可以是一个职业岗位的名称,也可能是一个行业的名称,但都是与职场紧密相关的。

因此,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如何处理好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112 课堂教学内容存在与中等教育内容重复现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等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渠道,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更好地规划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如中学数学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的部分内容,在高等学校相关公共基础课中会再次出现,公共基础课教学效率将受其影响。

113 公共基础课与工学结合的后续课程存在结合度不够的现象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适性和通识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较好地起到了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作用,但在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14 课程教学安排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存在适应性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均有了很大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点。

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做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大潮流,需要有一个新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适应过程。

这些现象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容易造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迷失,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容易走上本科教育的路子,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公共基础课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当前高职教育理论和工学结合改革实践经验来讲,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均可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但是作为公共基础课而言,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依据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照搬现有东西,需要我们进行全新的探索。

211 认真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培养一线岗位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我们开展课程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基础课虽然不像专业课那样具有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但在公共基础课改革中也必须体现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高职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和它的时代意义,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本科教育思维定势,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来看待。

212 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高职教育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也应该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将过去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教学改革的导师,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改革。

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总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基础上,制定适合高职教学、体现高职特色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213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如何发挥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优势,结合高职教8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学规律和特点,迎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提倡“教、学、做”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宣讲,又有实践事例的说明,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合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真正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出全新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

214 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短,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目前,部分负责全国或者全省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建设负责人还是本科院校的课程带头人,这些课程带头人由于受到本科教育思想限制,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认识先天不足,也由此导致了对高职教育改革先天的不彻底性。

因此,要解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根本办法,一是引进人才,辅以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指导,让其来从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改革实践;另一种方法是高职院校创造条件自己培养师资队伍,来满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需要。

3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求最高的一个层次。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的内在的素养水平的体现,具有普适性和通识性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所达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包括其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和修养,及其它所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工作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和实践,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思想,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的提出,一方面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开展教高〔2006〕16号文件学习,结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主持担任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分会日常工作,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供全体教师了解、学习和交流的联系网络。

(一)确定新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制定更加科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积极开展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出版7套适合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需要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教材,较好地满足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进一步改善英语教学环境建设。

在投资新建和改建14个语音室基础上,新建校园英语广播电台、自主学习实训室、同声传译室和外国语文化村等多个语言实训场所,为语言学习创造较为真实的情景模拟场所。

(三)开展分层教学。

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缩减公共英语教学学时,开展分层教学改革,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有目的地在听说读写方面训练有所侧重,并积极依托现有的语言实训场所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上半年的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和B级考试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我院还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在院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上,组织教师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进行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组织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工作。

一方面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对不同院校的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总结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2)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

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分析开始,根据工作过程,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职业和岗位综合能力描述;再根据学习和能力目标的描述,构筑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体学习单元,完成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