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办学的不足之处,从师资队伍、学生、校企合作等方面就学生培养如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接轨进行阐述。
以就业为导向,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本。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就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应当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认真分析和探讨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新特点、增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建立工程教育体系是客观发展的必然需要。
本文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对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2002 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传统专业遭遇就业寒潮,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
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 年多了19 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计算机专业人才真的“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就业难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此外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使部分用人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但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国内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轨,学生眼高手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 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分析
(1)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
尽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但与社会所需的一些技能存在脱节,专业的事做不了,一般的工作别的专业毕业生也能做。
毕业生感觉大学3年“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感觉应该多学一些技能和社会接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
(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加上目前高校对实验教师普遍不重视,使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不愿意直接进入实验室。
教师队伍项目实战少,实践能力欠缺,注重使用,缺乏培养。
(3) 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学生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仅凭学习兴趣,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
进入大学,面对松散式的高校管理,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途径,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实践教学应构建自身的体系和内容,着重培养实验技能、工程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有机结合,构成既相对
独立又相互弥补的整体体系,才能自然地达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传统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时数都较少,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课堂上。
所以,加大实践教学时数,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措施。
从2004年到2010 年,我院通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主要课程的课程设计,建立课堂与机房相结合的机制,把应用型较强的课程直接搬到机房里上,并建立开放式上机实践环境,结果表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对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组织课外专题研究,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型专题研究,让他们在技能竞赛和专利发明的活动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各项实践内容按学年进度顺序展开,增加单独的实验实践课程,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相互衔接和层次化的实践教学环节链。
(2) 实践内容上,合理安排实验类型。
在专业课程上,可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内容。
(3) 注重实践内容与当前社会实际应用需求的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4) 对于实践量大的重要课程,采用课程设计和专项训练的形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训练。
(5)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中心,与公司/企业联手,建立校企创新基地,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6) 建立研究方向专一的团队,形成稳定、长效的科技活动机制。
对于计算机领域,研究方向很多,如petri 网、工业控制计算机、计算机安全、数据库、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系统仿真、软件工程、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图像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等。
(7)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工程技能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4 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计算机教育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5 个创新和5 个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与核心作用。
但是,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等能力普遍产生质疑。
因此,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
教学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老方法,应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思考与钻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分析程序,找出其中错误,并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
的目的;鼓励、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
总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造富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高校实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网络,2007(19):57-59.
[2] 乔淑云.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3):97-99.
[3] 刘爽,李锡祚,陈鹏. 就业导向的it 实训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3.
[4] 裘正定,周洪利.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j]. 计算机教育,2010(10):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