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辗转相除法教学设计

辗转相除法教学设计

《辗转相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三节《算法案例》的第一课时,作为案例课,在整章中既是算法的总结,又是一个提升。

教材突出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算法的平台。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已经掌握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现在学习辗转相除法,学生能够掌握辗转相除法的步骤,但是在具体做法的理解上并不到位,需要合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能用辗转相除法求两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2)能读懂辗转相除法的程序框图,并能写出对应的程序语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辗转相除法的过程中,对比短除法,体会辗转相除法的优势,及其体现的化归思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辗转相除法的应用,提升计算能力,提高运算准确性。

(2)通过程序的实际操作来体会算法的实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辗转相除法的步骤及算法的理解。

2. 难点:辗转相除法的原理的理解,及辗转相除法的算法的理解。

五.预设问题:如何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

六.预习反馈:1.为什么除数与余数的公约数也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公约数?(1、2、6、8、9组)
2.为什么最后一步的除数为最大公约数?(1、3、6、8组)
3.怎样理解辗转相除法的算法?(3、5、11组)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方法:依据“大三步”教学模式,以问题及问题链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的展示自己。

九.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课堂容量。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首先提出问题: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24的公约数吗?
2.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用短除法求6757 与8729的最大公约数,可不可以行,方不方便?如果公约数比较大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展示反馈问题
1.为什么除数与余数的公约数也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公约数?
2.为什么最后一步的除数为最大公约数?
3.怎样理解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通过展示学生共性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表扬优秀的小组,树立榜样,激发所有学生发现问题、整合问题的热情。

(三)展示教学目标
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利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教学难点是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

基础检测
1. 辗转相除法作用: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2.辗转相除法步骤:
例1 用辗转相除法求225和135的最大公约数
练习:用辗转相除法求228和1995的最大公约数(导学案p48 例3)教师示范辗转相除法的做法,并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

(四)探究一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
解读例1 用辗转相除法求225和135的最大公约数
设问1:225和135的公约数是90的约数吗?(假设公约数d)
设问2:被除数和除数的公约数是余数的约数?(假设公约数d )结论:被除数与除数的约数等价于除数与余数的约数。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先从具体的数出发,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公约数是余数的约数,再推广到一般结论,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避免思维跨度过大。

过渡语:理解清楚辗转相除法的原理,看大家能否理解它对应的算法,来看它的程序框图。

(五)探究二理解辗转相除法的程序框图
思考1:该程序框图用到哪些基本逻辑结构?
思考2:若输入18与24,运行结果是什么结果?(书写其规范过程)思考3:该程序框图最终输出m,为什么不是n?
思考4:输入6105、8251可以运行吗?
设计意图:思考1:目的是回顾程序框图基本语句
思考2:目的是学生能规范的阅读程序框图
思考3:理解程序框图的运行过程
思考4:明确无论小数在前还是大数在前,都可以执行操作,只是小数在前要执行一次操作将两数除的顺序互换。

例2:运行下面的程序,当输入n=6757和m=8729时,输出结
果是______.
INPUT m,n
DO
r= 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展示收获,可以是辗转相除法中步骤体会到的、可以是辗转相除法原理中体会到的、可以是算法理解中感受到的。

十一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