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中的黑色幽默

论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中的黑色幽默

论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中的黑色幽默作者:王勃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7期【摘要】在19世纪的后期,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创作了具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王子与贫儿》。

这一部小说当中,作者马克吐温通过其犀利的笔锋,揭露当时的英国上层阶级对于穷苦劳动人们的残酷镇压,同时也是对于这一时期美国资本主义对于人们压迫的真实描写。

马克吐温借用各种描述的手法,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幽默的阅读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析了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这一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以更加清晰的解析这一作品。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黑色幽默讽刺一、前言黑色幽默最早出现于法国安德烈布勒东所出版的《黑色幽默文集》当中,之后一些作家也逐步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定义自身的作品。

然而对于黑色幽默的定义,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身的定义和看法。

而归结为一点,黑色幽默突破了而传统表现手法的限制,以幽默和笑脸来表现悲惨的情绪和无奈的现实,是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学表现手法。

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突出描写怪诞的世界和离奇的社会;第二,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明显的病态的心理或者畸形的性格;第三,语言的阐述也富有游戏性和欺骗性;第四,文学体裁新颖而特殊,其故事情节也大都突破世俗限制。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黑色幽默得到繁荣发展。

虽然,马克吐温在1881年就创作了《王子与贫儿》,但是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特征都具与黑色幽默相契合,本文也是主要分析了这一步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成分。

二、《王子与贫儿》中的黑色幽默元素1.两条平行线索。

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当中,从两个平行的线索当中勾勒整篇文章。

一条线索以主人公汤姆的人生轨迹为角度,另一条以主人公爱德华的人生事迹为角度,这两条线索看似是相互独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的。

并且,在这两条平行的线索当中,又蕴含着一定的对比特征,从而为读者勾勒一个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幽默风格在里面。

汤姆出身于贫苦的家庭,清贫的生活让他始终有一个变成王子的梦想,并在自己玩耍的游戏当中扮演者王子的身份。

而当他真的与王子爱德华互换身份成为王子之后,汤姆自然而然的开始享受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其内心有贫苦人转换成王子的速度也非常之快。

纵观全文,一个出身于贫苦的孩子,最终却获得国家继承人的身份,这无疑对于英国封建制度的观念来讲,具有非常浓厚的讽刺意味。

同时也是对于根深蒂固的,出身决定发展这一观念的彻底否定。

对于汤姆人生发展的这一角度来讲,作者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环境决定作用的思考。

反观拥有尊贵身份的爱德华,其内心总是有着对于不被王族身份所束缚的自由向往。

当机会来临时,爱德华没有过多思考,就与汤姆互换了身份。

由此,原本拥有尊贵生活的王子,开始进入下层社会,并与贫民生活在一起。

然而,生活的凄苦,汤姆父亲的虐待,使得爱德华无法适应下层人们的生活,并开始怀念曾经作为王子的日子。

之后,为了躲避汤姆父亲的虐待,爱德华逃亡森林,并与其中的盗贼团伙结伴,却依然受到无情的嘲讽和无视。

即便同样都曾是贵族的亨利,也是仅仅是一种奚落的态度讽刺这位已经落魄的王公贵族。

由此,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贵族身份的脆弱性,以及底层人们对于上层社会繁重理解的嘲讽和蔑视。

由尊贵的王室贵族转变为一个贫苦的爱德华王子的人生轨迹,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英国封建制度的巨大的讽刺。

汤姆和爱德华由于出身环境的原因,最初是没有任何交集的,然而,在互换身份之后,爱德华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汤姆却摆脱了原有的贫苦。

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将自己的身份归结为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世界之下,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差别,只不过需要在出身环境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身份。

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爱德华的王室身份,也并非是由于汤姆的贫苦出身,决定他们的只不过是其生活的环境,以及这一个环境当中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道理实际上就是马克吐温给予人们的黑色幽默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

2.对贵族的讽刺。

马克吐温在创作的《王子与贫儿》这部小说当中,以及其尖锐的描写手法对贵族进行了讽刺性的描写。

主要体现在,爱德华与汤姆互换身份之后,爱德华受到曾经贵族亨利的嘲讽、汤姆父亲的虐待......这一些遭遇都说明了贵族在下层劳动群众中,并不会受到礼遇,甚至会被无情的揶揄和嘲讽。

马克吐温实际上就是以他人的口吻,讲述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贵族的繁杂礼节的轻视。

一方面,马克吐温以森林中儿童的口吻,向读者描述了王子爱德华在森林生活中的可笑行为。

以说明贵族的高贵实际上就是他们自身的主观臆想,而并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爱德华在与汤姆互换身份之后,其生活的做派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受到汤姆家人的无情嘲讽和奚落。

而爱德华为了躲避这种虐待行为,进入森林变成小偷之后,又只是得到了一些海通的奉承,从侧面上表现了丛林孩子对于贵族的轻蔑态度。

另一方面,英国封建贵族内部的传统的观念和修养也被作者无情的揭露出来。

按照王族的传统观念,王室贵族的存在是他们道德、尤其的最高集成的化身。

受这种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也被披上神圣的外衣,由此决定了他们所举行的各种仪式也是带有肃穆和庄重之感。

然而,马克吐温却在小说中对贵族内部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描写,刻画了贵族中的不择手段的无耻行为。

例如,爱德华的搭救者亨利层级就是一个贵族,其落魄的原因来自于亲兄弟的陷害。

已经出嫁的公主罔顾道德伦常,依然和自己的情人保持着暧昧的关系。

这些情节的描写都是作者对于上层社会的批判和揭露,表达了作者对于英国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由此可见,爱德华和汤姆在互换身份之后会拥有不同人生的原因是由于环境所决定的话,那么贵族内部的各种罪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却是社会本身的弊端造成的。

也就是说,贵族本身就不是神圣的存在,其行为也不会是圣洁。

这种描写不仅仅只是对于当时英国封建贵族的描写,而实际上是也是作者马克吐温对于美国逐渐贵族化的上流社会的讽刺。

3.人性丑陋面的夸张描写。

文学的魅力所在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读者能够透过作者的描述感受到生活中的原本存在。

而将现实中的形象刻画于纸上,就需要作者能够使用夸张的手法将其叙述出来。

而马克吐温比较擅长的描写手法就是夸张。

当这种手法被应用到丑恶现象的描述之后,能够给读者更大的冲击力。

例如,在描写汤姆的父亲这一形象时,其所特有的愚昧和贪婪,被马克吐温以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作为父亲,没有对汤姆表现出一丁点的关爱,并且还对汤姆大打出手。

即使有牧师的接济和教诲,但是这位父亲却依然将孩子逼迫从窃,这也成为造成汤姆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一定扭曲的根本原因。

马克吐温通过夸张描写汤姆的父亲这一角色,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在这种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当中,也表达了自身对于底层人们的同情与无奈。

此外,如夸大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亨利八世虽然备受争议,但是无可否认是英国政治历史生涯上一个非常具有声望的君主,就是这样一位有声望的君主,却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王子与贫儿》这一作品当中,作者对于英国国王的昏庸和无能进行了夸张的刻画,并且将其治理能力上的愚昧与其对于社会观察能力上的丧失联系在一起,这无疑大大加重了下层群众的生活负担,直至汤姆取得王子的身份,下层人们的生活才得到改变。

作者透过对文中过往无能的表现,重点批判了英国封建王朝贵族王室统治能力的丧失。

另外,鞭童对于国王的哀告,从另一个侧面的角度描写出封建制度下奴仆尊严的丧失。

鞭童作为一项职业,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王子犯错之后,替其承担刑罚。

然而,在王子成年之后,这一已经伤痕累累的少年却依然希望继续代替王子接受鞭刑。

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鞭童就是在这一个职业之下,才能够支撑家庭生活,而不需要接受鞭刑的他,就意味着要是去这一份职业,其家庭餐桌上也将不会再出现面包。

这种看似残酷而又非常无奈的职业,表现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下层群众为了获得生活报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鞭童的命运实际上也是宫廷内众多奴仆生活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文,马克吐温将这种夸张的描写运用到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当中。

下层群众为了生活抛弃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良知,这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奈。

统治者的愚昧以及宫廷奴仆的辛酸,都成为作者讽刺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媒介。

而这些人性的丑恶在美国社会当中,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是本质却也相同的问题存在,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美国上层社会生活的不满情绪。

4.勾画美好蓝图。

《王子与贫儿》这部小说中最为主要的文学基调就是批判人生的自私和丑恶。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却出现了一个美好的生活蓝图——爱德华重返自己的国王之位,汤姆也没有因为奢侈的生活而丢失自己的本真,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当中。

并且,经过下层人们生活的体验,爱德华对底层群众的生活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和同情,并成为一个体恤百姓疾苦的明君。

黑色幽默是文学作家为了揭露现实生活的丑恶而引起读者反思的写作手法。

马克吐温使用黑色幽默深刻揭露了英国封建王朝的腐朽,同时对美国逐渐贵族化的上流社会的不满情绪。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却为人们勾勒出一个美好的愿景和蓝图。

在社会当中,人是最为基本的元素,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和相互理解,又被西方社会看做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这部小说当中,也在结局之初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例如,在描写人性的丑恶、贪婪、自私等性格的背后,实际上作者是对当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批判,并希望在经过各种调和之后,统治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争取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这部小说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这一改良的愿望。

这也是马克吐温在全篇使用黑色幽默以引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重视之后,以美好的愿望做结,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

由此,小说由爱德华王子和汤姆之间的个人利益关系上升到社会利益的阶段,不仅是《王子与贫儿》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展现出马克吐温使用黑色幽默进行这部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

三、结论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这一部小说当中,以夸张的手法具体描绘了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的命运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对于当时英国封建社会制度之下,上层贵族以及底层群众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批判。

而各个人物的命运起伏在彼此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强烈讽刺意味和黑色幽默浓重的童话故事。

在这一系列的丑恶现象揭露之后,作者又以美好的社会构想为结尾,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期盼。

这部小说的创作,除了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讽刺之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逐步贵族化的美国上层社会的不满情绪。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黑色幽默不再仅仅是为人提供一种乐趣,而更多的是拷问读者,从而来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文献:[1]张薇.浅析《王子与贫儿》中的黑色幽默[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43-44.[2]苏晖.纪实与虚构的互应:从马克吐温的自传小说黑色幽默特点的形成原因[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34.[3]童彦.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艺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21.作者简介:王勃(1983年-),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