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会默写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会默写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一、板题、示标。

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读生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五千仞岳蓟北上摩天涕泪衣裳襄阳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找出文中的重点,优美词句。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大声朗读古诗,根据注释翻译诗句。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注释: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玉门关:古关名。

2.楼兰:西域古国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

3.五千仞岳:指华山。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金兵统治下的宋朝百姓。

6.胡尘:指暴政。

7.王师:指南宋朝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闻:听说。

2.涕:眼泪。

3.却看:回头看。

4.妻子:妻子和儿子。

5.青春:指春天。

6.漫卷:胡乱的卷起。

7.须:应当。

学生翻译:从军行【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诗意】再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诗意】我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教师过渡语:我们翻译完古诗之后,现在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少。

我们要针对学生现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

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强调: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

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拓展: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从军行》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体会三首古诗中诗人的感情。

师:时间到,停。

先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1、《从军行》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生: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2、体会三首古诗中诗人的感情。

生:《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拓展延伸: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对古诗理解的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个性化设计:借助唐宋及诗人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拓展:补充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

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教师过渡语:本节课的内容已经学习完成,接下来老师要对大家的学习成果进行一个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六、当堂检测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篱门楼蓝剑外雪山B.遗民纵酒清海黄沙C.王师涕泪蓟北孤城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三、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板书内容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暗雪山孤城玉门关百战穿金甲不破终不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三万里河五千仞岳山河壮丽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山河破碎忧国忧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古诗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所看到的诗中的哪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方面:课堂教学时间超时。

“遥望”“暗”指导不到位,学生理解不透彻。

再教时需要注意:探究的深度要适当,在指导学生对“暗”字的理解时,挖掘得太深,因而耽误了时间。

同时,再设计让学生理解不击败敌人,决不还的这种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时,可以从“不还”二字反问学生,将士们真的不想回家吗?从而可以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可以提问为什么远远地望着,却只能看到玉门关呢?可以从这启发学生体会大漠的荒凉。

这个“暗”字,不仅仅是环境恶劣,也体现将士们内心的孤独、沉重、压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