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注释|翻译|
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题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

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原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作者: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
(wà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
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点评】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

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

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

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

“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

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

“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

“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

具体真实,生动传神。

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赏析】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在今四川省)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外放到杭州、密州(在今山东省)等处做地方宫。

又被诬陷为作诗讽刺朝廷,下狱,降职到黄州(在今湖北省)。

保守派执政后,他一度被召
回朝。

新党重新上台,他一再被贬,直到边远的琼州(在今广东省海南岛)。

他任地方官期间,较为关心民众生活,作过一些兴修水利的事情。

在文学上,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

他的词,突破了当时柔弱的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风格以豪迈为主,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

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

“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

“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

“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样子。

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

“思量”,是想念的意思。

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

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

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话”,当说讲。

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

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

下片转入写梦。

上片已经把对亡妻的怀念写得很充分,到这里转入梦境就显得很自然,“积思成梦”,完全合乎生活的逻辑。

“夜来”,是昨夜。

“幽”,这里是远的意思。

他在叙述昨夜作梦回到家乡的时候,用了“忽”字,这就表现了他在万般思念之中,忽然能够同亡妻在梦中相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以下四句具体写出梦中相见的情景。

“轩”,是有廊檐的窗。

“顾”,看。

“惟有”,即只有。

在梦中,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子前面梳妆打扮。

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

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

这无言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

最后,从梦境又回到现实,以对妻子永志不忘的深情结束。

但是,他没有直接地说出,而是根据想象,描绘了那只有明月和短松相伴的千里孤坟;并且断定,那就将是使他长此以往悲痛欲绝的地方。

这就使他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而让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词,用家常话,写肺腑情,质朴自然,真挚动人,在悼亡词中,是写得很成功的。

原载:《唐宋词选讲》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
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