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理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形式(各形式的特点)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基本观点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发展状况及特点了解: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简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二章国际贸易协定与组织掌握: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概念、种类、主要法律待遇条款;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机构及特点;中国入世权利和义务了解: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结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宗旨、历次多边贸易谈判、积极作用及历史局限性;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中国入世历程、原则立场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第四章国际技术贸易第五章国际贸易洽商与合同的签订掌握:国际贸易洽商程序的含义、形式、性质、条件及改变;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熟悉:国际贸易洽商的内容及形式;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了解: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书面合同的意义、类型、内容案例: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第六章国际贸易术语与货物价格掌握:主要国际贸易术语的解释(含义、双方义务(书上表)及注意的问题);成本核算;佣金与折扣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常用的价格换算熟悉: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其他贸易术语;进出口商品作价原则、作价方法;成本核算;佣金与折扣的含义;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了解: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计算:报价核算;换汇成本、盈亏率案例:3主要贸易术语的风险责任划分第十一章国际货物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掌握:国际货物的品名条款及注意事项;商品品质表示方法及品质条款;数量条款;包装标志、包装条款熟悉:商品品质及要求;货物数量的计量方法;商品包装的种类、定牌、无牌生产和中性包装了解:国际货物的名称、命名;货物数量、商品包装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国际货物运输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海运运输方式的类型、特点、计费;国际货物运输条款;海运提单的性质、作用和分类熟悉:国际物流的含义、系统组成;其他运输方式(国际多式联运)的类型、特点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类型、业务范围及责任;其他国际货物运输单据的性质和作用第十三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掌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实务熟悉:海上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则、保险范围;我国和伦敦保险协会海运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险别及责任起讫了解:其他运输方式的货运保险第十四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掌握:国际贸易货款收付的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汇付与托收的定义、方式、特点、性质;信用证的主要内容、特点、一般业务程序、种类;银行保函的含义、性质、种类;国际保理的含义、类型熟悉:国际贸易货款收付的工具的含义、内容;汇付与托收的内容;信用证的概念、当事人;银行保函与信用证的比较;结算方式的结合使用了解:国际保理的优点案例:远期托收下凭信托收据借单的处理;信用证相关案例第十五章国际货物贸易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掌握:商品的检验权;检验检疫的时间、地点、内容;违约的法律后果规定;索赔的含义、对象;不可抗力的含义、范围、后果及认定;争议的解决方式;仲裁和诉讼的特点熟悉:商品的检验检疫的含义、意义;违约的含义;索赔条款;不可抗力条款;仲裁协议;仲裁裁决的执行了解:商品检验检疫机构;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程序第十六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掌握:出口和进口的流程及重要环节熟悉:出口和进口一般流程的各环节的主要内容了解:出口和进口一般流程的各环节的一般内容第十七章出口单证的制作掌握:各出口单证的主要内容、缮制方法;制单结汇的基本原则熟悉:各出口单证的具体要求第十八章国际贸易方式掌握:各种贸易方式的含义、特点、类型;各贸易方式的含义和特点熟悉:各种贸易方式的注意问题;各贸易方式的做法及注意问题了解:各种贸易方式的协议(程序);各贸易方式的意义第1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1.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1)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3)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①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②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4)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关系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关系体现为:①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商品交换,也不会出现世界市场;②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际交换活动的深度、广度和方式,也决定着世界市场的规模和内容;③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又是国际分工的实现手段和途径,其发展也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9.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答:战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总的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此后呈现下降、上升的波动,总体变化不大;战后,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②在非石油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1.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有何异同?答: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是两种不同的贸易理论。
其中,货币差额论是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贸易差额论是后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
(1)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的相同点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作为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其相同点主要有:①两者都把国际贸易看成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得益必定使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者则减少财富,带有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②两者都把货币作为财富,认为对外贸易对增加一国财富有很大的作用,主张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2)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的不同点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的不同点主要有:①对货币输出的态度不同。
货币差额论禁止金银输出,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而贸易差额论不主张限制货币输出;②如何增加财富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方面的主张不同。
货币差额论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而贸易差额论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③货币差额论认为必须保证对每一国的贸易都保持顺差,而贸易差额论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只要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顺差即可。
……9.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贸易双方的规模收益不变,然而在規模经济条件下,即使两国各方面的条件完全相同,双方也可以发生互利贸易。
(2)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希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越单一越好,因为这样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而由于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这样,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就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通过国际分工,一国只生产有限系列的同类商品,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通过国际贸易,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需求相似论,从需求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需求相似论的主要内容是:①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
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②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决定于该国的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③因此,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
……第10章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1.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经过了哪几个时期?答:总体来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美国建国到1934年以保护贸易为主要政策倾向;从1934年到1974年以自由贸易为主要政策倾向;从1974年开始,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公开放弃“自由贸易”的口号,转而强调“公平贸易”。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特点?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发挥金融大国主导作用日本经济虽然经历了10年的衰退,但无论是GDP总量水平还是人均GDP水平都是亚洲之首,日本强烈希望在亚洲的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使日本的地位与其世界最大债权国、亚洲惟一的发达工业国集团成员国身份相符合。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体系十分脆弱的情况下,日本希望凭借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实力,充当“最后的贷款人”的角色,扩大日本金融大国的影响力。
①组建、落实“亚洲货币基金”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不久先后提出“宫泽构想”和“新宫泽构想”,希望通过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援助遭受危机打击的亚洲国家,扩大日本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由日本主导培育亚洲资本市场,缩小与欧美资本市场的巨大差距。
继而在10+3(东盟+中、日、韩)框架中,日本大力扩展“货币互换协定”对象国,希望通过更广泛的途径使“亚洲货币基金”构想得到落实。
另外,为提高日元作为国标货币的地位,日本财务省组建了日元国际化推进委员会,积极推动以日元为核心货币的钉住篮子货币汇率政策。
②发展金融服务业依赖的信息技术在日本的推动下,2000年11月24日闭幕的东盟首脑会议签订了《电子东盟协议》(E—ASEAN),该协定的目的在于振兴东亚区域内的信息技术。
协定规定要在2005年之前,撤销与信息技术有关产品的区域内关税,并在最早加入东盟的6个成员国中撤销非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