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辅导纲要第一章文字部分主要内容:1.汉字的特点(1)文字和语言(2)汉字的特点(3)汉字形、音、义的关系2.汉字的形体构造(1)传统的“六书”说(2)“六书”说的局限与写词说的兴起3.汉字形体的变异(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4.汉字的形体演变(1)秦以前的文字(2)秦以后的文字重点掌握:1.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表意性。
3.“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4.“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许慎给“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6.若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牛、瓜、象、羊、日、火、果、衣、州、犬、册属于象形刃、寸、亦、要、本、甘、末、下属于指事步、寒、从、伐、既、北、暴、森、众、得、即、令、并属于会意更、河、帛、在、治、店、绔、青、布、江、宠、颖属于形声7.“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
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
8.四体二用说的观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9.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10.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11.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12.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造字,由于构思不同,取材有别,方法各异。
(1).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3).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
13.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
14.以秦为分界,把汉字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以前文字,即先秦文字;一是秦以后文字。
先秦文字基本上属于古文字范畴,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15.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16.甲骨文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书写自由灵活,随意性较大。
17.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辞。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第二章语法部分主要内容:1.词类的划分(1)名词(2)动词(3)形容词(4)数量词(5)代词(6)副词(7)介词(8)连词(9)助词(10)叹词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3)形容词、数词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3.特殊的动宾关系(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是行为的有关方面:4.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5.词序宾语前置6.省略(1)省主语(2)省谓语(3)省兼语(4)省宾语(5)省介词(6)其他成分的省略:7.虚词的用法(1)之(2)其(3)是(4)然(5)者(6)所(7)于(8)诸(9)焉(10)为(11)以(12)而(13)莫(14)夫重点掌握:1.词类是古汉语的词根据词义(某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作什么句子成分,与什么词相结合)的不同而分成的词。
2.词类活用是说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的语法功能,具有了另一类词的功能。
3.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的三种情况是:(1)普通名词作状语。
(2)方位名词作状语(3)、时间名词作状语4.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四种情况是:(1)、表示行为的状态。
如:土崩瓦解”、“狼吞虎咽”、(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
如“而相如廷叱之。
”5.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6.意动用法是指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么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7.判断句是谓语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
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8.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四种类型是:(1)“于”字式: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2)“为”字式:如《战国策·燕册三》:“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3)“见”字式: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被……式:如《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9.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叫宾语前置。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是:(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如“曰:‘奚冠?’曰:‘冠素。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
如“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
如“宋何罪之有?”(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省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省去的部分可以补出来。
第三章《左传》简介及篇目讲读主要内容:1.《左传》简介2.郑伯克段于鄢3.齐桓公伐楚4.宫之奇谏假道5.烛之武退秦师6.蹇叔哭师7.晋灵公不君8.齐晋鞌之战9.楚归晋知罃10.祁奚荐贤11.子产不毁乡校重点掌握:1.《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是晋朝杜预注,唐朝孔颖达疏。
2.生庄公及公叔段。
3.庄公寤生。
庄公寤生,惊姜氏。
4.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5.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6.姜氏欲之,焉辟害?7.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8.多行不义,必自毙。
9.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10.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11.夫人将启之。
12.命子封帅三百乘以伐京。
13.公赐之食。
食舍肉。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15.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17.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18.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19.师进,次于陉。
2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21.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2.以此众战,谁能御之?2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2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5.晋不可啓,寇不可翫。
26.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27.将虢是灭,何爱于虞?2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29.宫之奇以其族行。
30.师还,馆于虞。
31.晋军函陵,晋军氾南。
3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5.邻之厚,君之薄也。
3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7.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9.失其所与,不知。
40.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41.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4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43.穆公访诸蹇叔4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5.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6.蹇叔之子与师。
47.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48.秦师遂东。
49.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50.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51.犹不改,宣子骤谏。
52.使鉏麑贼之。
53.晋侯饮赵盾酒。
54.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55.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56.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57.逢丑父为右。
58.卻克伤于矢。
5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60.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6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62.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63.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64.射其御者,君子也。
65.射其右,斃于车中。
66.从左右,皆肘之。
67.逢丑父与君易位。
68.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6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70.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71.重为之礼而归之。
72.称其仇,不为谄。
立其子,不为比。
73.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74.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7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76.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第四章《战国策》简介及篇目讲读主要内容:1.《战国策》简介2.冯谖客孟尝君3.赵威后问齐使4.江乙对荆宣王5.庄辛说楚襄王6.鲁仲连义不帝秦7.触詟说赵太后重点掌握: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作者无可考。
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汉代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12国,共33篇。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4.矫命以责赐诸民。
5.长驱到齐,晨而相见。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8.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9.百乘,显使也。
千金,重币也。
10.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11.赵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12.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13.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4.飞翔乎天地之间15.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
16.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17.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18.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19.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20.纣以为恶,醢鬼侯。
2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
”22.曰:“日食饮得无衰乎?”2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24.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2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26.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27.赵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第五章《论语》简介及篇目讲读主要内容:1.《论语》简介2.学而3.为政4.里仁5.公冶长6.雍也7.述而8.泰伯9.子罕10.乡党11.先进12.颜渊13.子路14.宪问15.卫灵公16.季氏17.阳货18.微子19.子张重点掌握:1.《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记录了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