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至6月。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目的: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

性质:战胜国处置战败国,对战败国的媾和会议,是分脏的会议。

(4)参加国家:27个战胜国,战败国和俄国被排斥。

(5)操纵国:美、英、法。

⑹大国意图:①美国:宣扬“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②英国: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削弱德国,但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目的是保持欧洲大陆均势,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③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④意大利:扩大领土⑤日本:使战时获得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l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l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英法--非洲和中东;太平洋岛屿--日本)l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限制海军;禁止空军。

(既防止其东山再起,又保留其镇压人民的力量力))l 德国赔款(悬而未决)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末规定具体数量和期限,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⑺主要内容:①签订对德和约(中心问题)即《凡尔赛和约》。

(目的:罚惩消弱德国)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和战败国签定的奥、保、匈、土签订了和约。

构成所谓“凡尔塞体系”影响:影响:①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首先,奥匈帝国解体。

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

B、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②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两种社会制度之间。

(3)是战胜国这间暂时互相妥协的产物,强加的和平,后来为法西斯德国提供了撕毁条约的口实。

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凡尔赛体系解体:1935年德国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国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1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波战争(彻底瓦解)l 背景: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l 成立:1920年初,地点:瑞士日内瓦l 操纵国:英法(美国未加入)l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l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l 评价:第一个世界性国家政治组织,世界整体化趋势的开端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活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②制定国际联盟盟约,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二、华盛顿会议1.历史背景: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②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

③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实质):缓和美日矛盾与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3.概况:(1)时间:1921—1922年。

(2)参加国:美、英、日、法、意、及中、比、荷、葡。

(3)内容: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中日协定。

理解以下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英日同盟解散。

————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又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5:5:3:1.75:1.75————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了抑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实质上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

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归纳总结:为什么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掌握)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提议召开,其目的是与英国联手遏制日本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

从结果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①解除了英日同盟;②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④支持中国要求,使日本将攫取得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所以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

(5)评价(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6)华盛顿体系的瓦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高考回顾:为什么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德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4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根子(4分),却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隐含着新的矛盾(4分);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势必引起国妹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4分)。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综合评价(1)从凡尔赛体系到华盛顿体系,实质是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五年计划实施,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高涨。

(2)体系打破了欧洲中心体系。

美国首次作为大国登上国际舞台。

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由英德矛盾转变为英美矛盾(因为英美矛盾具有争夺世界霸权性质,英法、美日矛盾只具有地区性质),矛盾的实质仍然是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3)此体系仅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因为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从长远来看,此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

(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永恒的规律,随着不平衡的加剧,这种体系必将被冲破,从而出现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知识归纳:山东问题的由来和最后的解决(1)1897年,德国借口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山东问题出现。

(2)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入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将权益合法化并扩大。

(3)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权力转让给日本。

中国拒签和约,引发五四运动。

(4)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条款,山东主权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综观山东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可以看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思考:1.我们在世界近代史中学习过哪几次经济危机?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3.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贫富差距扩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消费能力的增长1、原因②直接原因:市场供需出现矛盾B.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市场虚假繁荣生产和销售的矛盾C、盲目扩大生产,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C.狂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③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股票市场崩溃2、表现:⑴首发于美: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增——农产品下跌⑵向世界扩展:美————德日英法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产生什么深远影响?3、特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来势猛;破坏性大①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严重破坏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力4、影响:②加剧世界局势紧张,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重大变化:美:自由放任→国家干预德日法西斯化,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5、启示:1) 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居安思危。

2) 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内部机制和政策,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 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

(二)各国对策过渡:为了对付经济危机,西方大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国家干预。

(1)在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前提下加强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美英法等国(2)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独裁政权)加强国家干预: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意)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思考: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手段、内容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①经济危机引发严重严重政治危机1、背景②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希望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措施③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①针对金融危机:整顿银行和财政金融体系——恢复信用,刺激出口2、内容②针对工业危机:实行工业复兴法——加强计划指导,防止生产过剩③针对农业危机:调整农业政策——提高价格,改善环境④针对失业现象:推行“以工代赈”——刺激消费生产,稳定社会秩序3、评价:⑴目的①直接目的:摆脱困境,经济复兴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⑵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但尽可能避免国有化的形式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事务⑶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

积极性 B.政治:缓和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巩固统治⑷影响C深远: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

局限性: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消除经济危机⑸成功原因:即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

l 首先,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新政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l 第三、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读一读)新政到底“新”在什么地方?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开创政府干预经济事务的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