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携手互助共同成长

携手互助共同成长

携手互助共同成长
【前面的话】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90学时的培训,让我们又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非常感谢邱老师和雷老师给我们团队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团队在赛课活动中的一点经验,还要感谢我的团队对我的信任,县团队赛课实施两年,我带过两支团队,虽然队员不同了,队长还在。

今天我主要以第二次的团队活动为例,结合第一次团队活动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经验,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团队背景】本次活动由我、昆阳三小金淑珍、宋桥小学徐雪芬、练川小学苏尔妙宋埠二小张文碧及今年在郑楼小学支教的周楷老师组成一个团队参与,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团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而且地缘跨度比较大。

苏尔妙和张文碧是两位新老师,团队组建之初,我们彼此并不了解,甚至不认识。

但这并不影响团队活动的实施,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携手互助,共同成长。

为了这一目的,我们付出时间、精力,排除种种困难,确保了活动顺利实施。

【实施过程】
一、明确分工,确定课题
在第一次集中讨论中,我们主要目的是进行人员分工,确定课题。

我们团队中有两位新教师,于是考虑给新老师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决定由苏尔妙老师执教,徐雪芬老师是学科骨干教师,而且与苏老师之前有过交流比较熟识,所以教学设计交给徐老师,由徐老师帮助苏老师,两人共同讨论确定课堂教学初步设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长选择其余的任务。

后来由于苏老师有特殊原因,他的任务与徐雪芬老师互换,徐雪芬老师执教,苏老师撰写教学设计。

课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小学信息技术今年三年级启用了新教材,所以我们打算给自己一次全新的尝试,选择了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内容《神秘的暗房》。

这是新教材中新增的一节教学内容,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在课堂实施中可以有更开拓的思维和更广阔的选择。

随即,我们建立了联系方式,组建QQ群聊,制定活动方案,出台活动时间表。

二、多渠道反复研磨
由于我们这一组跨校组合,每个老师在各自学校都还有非常繁重的教学任
务,集中一次都要调课,来回跑实在不容易,因此我们尽量把集体讨论的平台移到网络中来,大家随时随地可以一起讨论。

首先,由徐雪芬和苏尔妙两位老师进行教学初步设计,并将设计稿发送到博客中。

大家在博客中阅览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两位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设计进行修改。

然后,进行第一次课堂实践。

全体组员集中昆阳一小机房进行观课、评课。

针对课堂中的导入部分、图层教学以及最后的综合练习这三个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大家充分肯定了图层教学中用图片叠加演示图层效果,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图层的概念,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对课堂的导入部分提出修改建议,去掉视频部分,直接使用“时空穿梭机”。

这一次的集中研讨是整个活动最关键的部分。

大家将教学设计转化为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教学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

所以,全组成员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的相当激烈,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其次,平台又一次转移到网络中。

根据第一次试教的效果以及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出台教学设计第二稿。

在博客中大家撰写自己的听课感想,对第二稿再次审阅,提出微调建议。

最后,再次集中进行课堂实践。

形成了“备课——试教——研讨—二度上课——再度研讨”的循环磨课进程,研究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在研磨过程中,运用博客、QQ群聊等网络平台和线下集中进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不断改进方案,直至方案定型。

三、反思总结,资料整理
课堂实施确定之后,大家根据各自的任务,整理教学设计,撰写评课稿、案例,并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最后课例。

【感触与思考】俗话说,“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但俗话还说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同样的“三”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呢?看来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一致”。

目的一致,
不计个人得失,劲往一处使,才会实现最好的团队。

经过这两次的团队活动,我谈谈自己的感触和收获。

感触一摆正心态融入团队
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里大部分是“独苗”,缺少引领。

总是感叹学习机会太少,锻炼的机会就更少了。

因此要特别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团队活动中没有像省市县活动中有专家、领导参与指导,只有普通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也是最接地气的。

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同样的渴望,这样交流起来更加畅快更加淋漓。

同时,我们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思维不同的闪光点,是你去可以学习可以模仿可以达到的榜样。

所以,我觉得团队赛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这里我向每一个人学习,每一个人也可以向我学习。

有这样的心理定位,我想我们能有更强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去融入团队,参与团队活动。

感触二团队之事,人人有责
根据县里文件精神,团队赛课活动中六个人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

但这不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分工,应该是“分工不分家”。

在整个团队赛课中,执教老师应该是最辛苦,她是一个主要窗口,展示我们这个团队的核心理念,但他不可能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大家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博客建设更是需要团队每个人成员的共同付出,才会有更丰富的思想呈现。

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团队协作模式在团队赛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研究、实践探索。

如我们团队的金淑珍老师他是负责教学案例撰写的,但也非常积极地进行思考,有一天夜里还打电话跟我一起讨论。

在集中讨论中,大家更是各抒己见。

虽然之前并不认识,但组成团队之后,就像兄弟姐妹一般,把团队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真正达到了“三只蚂蚁”的效果。

感触三相互包容相互配合
我们团队6人,可以说是来自6个不同的学校,有在郑楼的有在宋桥的有在练川的,集中研讨、试教听课都是在昆阳。

所以每一次集中活动,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他们都要把在学校的课务进行调换,甚至下午上好第一节课,赶到昆阳参加第三节课的活动。

作为组长,我也无法照顾到所有成员,但是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相互谅解,相互配合,克服一切困难准时按时参加活动。

令我非常感动的
是张文碧老师,我们原先的计划是定在星期三下午,但有位老师临时有事确实不能参加,所以就把集中时间改成了星期四,等我打电话给张文碧老师时,她说自己都已经跟学校请好假换好课,但当我说明原因时,她还是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并马上跟学校领导讲清楚,重新安排了工作。

我想一个团队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必定是每个成员无私奉献的过程,我们挤出时间、克服困难、相互包容,才能使团队走得更远。

如果都为一己私利,那就只能成为“三个和尚”了。

收获一锻炼了组织能力。

团队赛课垮时一个多月,在这其间既要把握整个活动有序开展,又要兼顾每位成员的工作安排,实属不易。

当有意见不统一,时间不统一的时候,我总是打电话与之交流,讲明原因,求得理解。

当然要感谢队友的支持。

当第二次团队活动再次推荐我担任组长时,他们说我很适合也一定能胜任,其实这些都是锻炼出来,逼出来的,你不给自己机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

收获二提高了业务水平。

每一次团队赛课活动都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全方位提高。

虽然只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需要对整套教材进行研读和分析,明确该课在这一册这一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实施中,要听课、记录,之后要撰写反思、评课。

这一系列活动下来,自己不仅对教材有了系统的认识,对教学有了进一步提高,还提高了书写表达能力。

收获三收获了朋友友谊。

在这次团队活动中,我认识了两位新朋友。

我们原本似乎是毫无关联的平行线,因团队赛课活动有了交集。

在讨论中,我们经常聊着聊着就跑了题,聊起了生活,然后大家一笑又拉回到教学中。

这样的友谊不会因为团队赛课活动结束而终止,我们还时常保持着联系,关注对方的微博微信。

我想其他队员一定也会有更多更深的收获,等会由金淑珍代表讲述。

团队赛课活动开展两年,我也担任了两年的组长有一些浅显的思考:1、目前团队赛课基本是先集体备课,然后由负责上课的老师实施课堂教学。

这样上课的老师必须整理大家的意见,准备课件、教具等,付出比较大,而团队中如果有的参与度不高,就没有很积极地参与思考教学方案。

所以我想是否组内先进行一次全体组员的各自的同课异构,然后再确定一个优秀的方案由其中一人来上。

这样全体组员对这节课会有更深入的探讨,同时通过比较也能更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团队赛课目前的呈现方式是网络博客,更多的是文字表达和资
料呈现,其实大家在活动中付出很多辛苦,也有很多精彩成果,是否可以有一个活动让每个组都有现场展示的机会,让大家都露个脸。

邀请专家领导对每个组的活动过程活动成果进行指导点评,对团队活动的组织、课堂实施更进一步提高。

【最后的话】团队赛课活动已经结束,但团队协作的思想永无终止,团队友谊无限延续。

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成长成熟,也祝福大家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团队赛课的魅力。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