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案】(1)A(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

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追逐;“出”(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⑴追逐“出”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北宋)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⑴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