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 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 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 备六也。 (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 译德、译才,德才兼备,方为合格的译者。 也就是说 既包含人格修养,又包含学识修养 八备把译经活动同译者主体的道德风尚、学 识修养和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 八备开创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的先河。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 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 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 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东汉末年,避乱入吴,博览群 书,通晓六国语言,才学深澈,内外通备,得到孙 权赏识。
❖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 胡音在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 语即音译在译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 其译文:文质调和。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早期翻译经文的特点: ❖ 佛经翻译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口口相
传,译者多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宗教知识 渊博但中文程度低, 像安世高等那样的人才凤毛麟 角。 ❖ 常集体翻译 ,“译场”,民间活动 ❖ 初期翻译一般采取直译,“弃文从质 ”,“尚质”。 ❖ 依附主流意识形态,顺应中土文化,往往从当时流 行的儒家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解释佛教的名词。消解文化陌生感,以利于佛教的 传播接受。
❖ 彦琮在《辩正论》 《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 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 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彦琮在古代译论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在《辩正论》中提 出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 佛经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 翻译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 他“是把原文读熟了、嚼烂了,然后用适当 的文字表达出来”。
❖ “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坐在灯下圈点第 二天要译的经论。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玄奘译经的质量达到了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 平。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 和,斯道之极轨也。” (陈福康,2005:31)
重 “文”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重 “质”
《Huang Feihong》
《纵横四海》
《Once a Thief》
《Cross Four Oceans 》
《 Blood and Sand 》
《碧血黄沙》
《血与沙》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飞越疯人院》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这一阶段译经的特点:
❖ 这一时期,统治者开始接受和弘扬佛教,到了南北朝时,由于 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全国兴建了许多寺庙,有诗云:
❖ “千盏青灯映卷红, 万山兰若沐西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真谛释不空”。
❖ 从东晋到隋代,佛经翻译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 规模的译场,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译经得到了统治者 的支持,选拔大批人才参加译经活动,佛经翻译由私译转入官 译。译文质量有较大提高。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 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 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 “质”
舍利弗 般若 涅槃 浮屠 轮回
重 “文”
秋露子 明 无为 佛 生死
文质之争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体现
❖ 片名
《黄飞鸿》
❖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其 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助人济事,不怕费时长久。) ……
❖ 三、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 备二也。 (博览佛教诸典,通晓其义旨,消除暧昧不清的问 题);
❖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 备三也。 (旁涉经典史籍,加强文学修养,不使译笔生硬);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钱钟书认为,我国开宗明义论述翻译的首推道安, 支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而已(陈福康,2005: 10)
❖ 道安虽有此主张,他的弟子仍利用儒书和老庄牵强 附会来宣传佛教。
❖ 时至鸠摩罗什,佛教传入内地已有400多年,已基 本上为中土文化所接受,佛教不必再依附中土文化 以求肯定认可。在这种境况下,佛学界开始批判此 前的各种宗派,首当其冲便是译本的勘误和审订。 上至统治阶层,下至民间信众,都对旧译本产生了 怀疑。
❖ 一方面描述了由于时空距离和受众知识水平所导致的矛盾和 困境,另一方面也阐述了佛经文本的特殊性,译家须心存敬 畏虔诚方能为之。
❖ 鉴于此,道安主张,翻译佛经必须谨慎从事,他反对删繁从 简,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旨 。
❖ 同时他认为佛经翻译须合乎原文本意,主张“尽从实录,按 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圣言,了不 加饰”的直译原则,主张严格的直译。
❖ 儒教:三纲五常,仁义忠孝,礼,君子,小人
❖ 道教:通过修行各种道术以求长生不死,得到成仙。 符咒,占卜,阴阳五行,神仙方术
❖ 安世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息国(今伊朗)太 子。 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 好处。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于直译。 安世高通过附会中土文化的名词概念,藉以实现其 翻译目的。
❖ 从鸠摩罗什起,佛经翻译开始脱离本土文化,走上独立的发展 道路。佛经译者探求外来佛教本意的兴趣逐渐增强。南北朝学 者对佛经的研习解说已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是唐代,是我国佛教和 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 我国佛经翻译的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 谛、玄奘、不空——有两名都出现在唐代 (四人中最突出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支谶译文比较顺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文的 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
❖ (胡:古代泛指西域各民族。西域:包括今 新疆、中亚及中亚以外部分地区)。
❖ 支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有名的人。 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 玄奘
在译经的数量和译论贡献方面 皆无人出其左右。也是我国历 史上促进中印友好和文化交流 的首屈一指的人物。 ❖ 河南人,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 安出发,西出敦煌,四年后展 转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回 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五 万里,历尽艰辛,使他成为一 个传奇人物。
❖ 玄奘带回佛经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 富,空前未有。谢绝官职,献身译经事业。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 鸠摩罗什
后秦僧人,生于西域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梁启超称之“译界第一流宗匠也”。
❖ 修正以往译本,删繁就简,灵活处置,以适应汉语表达。
❖ 罗什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 译经论的质量,不论在语言的精美上,还是在内容的确切上, 都是前所未有的。
《诗经·邶风·式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露水中! ❖ 天黑了,天黑了, ❖ 为什么还不回家? ❖ 如果不是为君主, ❖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东汉至西晋(草 创时期)、东晋到隋(发展时期)、唐代 (全盛时期)、北宋(结束时期) (马祖 毅,2004:22)。
❖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我国有规模的佛经翻译是从东汉桓帝建和 二年(公元148)开始的。最早的翻译家 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 名:支娄迦谶,简名:支谶)。
❖ 在翻译文体上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更加重视译文的文体和 意蕴,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同时又避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文质兼顾,开创了全新的佛经体例。
❖ 创设许多佛教的专用词汇,从而引入了新的文体和语法,极 大地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