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公开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的内容和情感。
2.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
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
作品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
房间》还有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等。
斯特林堡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既是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个理想主义者。
不幸的遭遇使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再加上他还深受叔本华、尼采等人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他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
他曾说“人活着必遭蹂躏”。
但他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因此在始终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要经受磨难的同时,他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努力寻求生活真正的价值。
这就更能体现他精神的崇高与难能可贵。
二、1、初读课文,请学生找到形象描写纸的外部特征词语并分析
2、这样一张纸上面写有什么内容,请学生根据预习填写:
“这是写有的半张纸”。
3、学生探讨思考纸上内容暗含的情感,并填写:
“这还是承载了他的半张纸”。
4、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
(为什么)
三、结构分析:
1、为什么作者要用“半张纸”,一张纸不行吗?(讨论)
2、“半张纸”在文中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3、《半张纸》的结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拓展阅读】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思考:你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