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
3、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学习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国宝,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奥洛夫老师》、《朱丽小姐》、《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及《鬼魂奏鸣曲》等等。
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七千余封。
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斯特林堡的众多代表作品对世界各国的大文豪都
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法国的加缪、爱尔兰的贝克特、美国的奥尼尔、罗马尼亚的尤奈斯库和英国的品特等。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半张纸》是斯特林堡颇具特色的小说。
二、创境设疑,合作探究
1、抓住相关语句描述“半张纸”这一物象?
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字迹、内容
2、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两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3、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几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4、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5、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两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对待生活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明确: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
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
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
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话:
人活着必遭蹂躏。
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
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
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6、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①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
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
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②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③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人生无常”等。
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
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
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6、深入讨论:“半张纸”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呢?
明确:半张纸”的意义——于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却涵盖了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可谓“惜字如金”。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