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摘要: 本文就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探讨。
先简要介绍了交际的推理特性、文本语境、最佳关联、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阐述翻译作为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解释性相似的观点、文本分类作为关联向导、翻译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基于语境的问题。
我们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语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1.引言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关联理论发展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理论模式日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视。
很可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亦屈指可数。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
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
(何自然,1997)事实上,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
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 (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和Newmark (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后来,Wilss (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
鉴于本文建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上,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简明地介绍一下关联理论中一些基本概念。
2.关联理论概说2.1. 交际的推理特性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
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
请看:甲:李先生,请问周小姐还要多久才回办公室?乙:嗨,她正在向胡处长请示工作呢!在上例中,乙并没有直接回答甲所提出的问题。
假如甲乙双方都知道胡处长办事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落,那么,甲不难推断出周小姐很快就会回来。
倘若双方已知胡处长说话罗嗦,办事拖拉,甲几乎可以断定周小姐一时肯定回不来。
为什么同一句话竟会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句子的意义不仅要依赖它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该话语的语境信息。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
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
既然利用正确的语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概念谈起。
2.2. 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Sperber & Wilson, 1986)。
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
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Sperber & Wilson, 1986)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
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organization)影响着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语境信息的可获得性。
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刚谈到孩提时候的一些往事,此时,与你曾经摆弄过的一些玩具相关的信息可能比较容易提取。
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你恐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忆起你的第一辆玩具汽车的颜色。
可见,我们大脑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提取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在弄清了语境这一问题之后,我们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问题:听话人到底如何才能获取说话人意欲让对方加以利用的语境信息?2.3. 最佳关联Sperber 和Wilson 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
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
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事实上,交际过程中最佳关联的作用体现在关联原则之中,而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我们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无论何时想要沟通某种思想,总会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话人具有最佳关联。
事实上,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2.4. 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使用关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
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
倘若某话语的意图是要陈述某人说过什么或思考过什么,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
试举例说明:1)段醴泉:‘朱莉华和雷庭剑离婚了。
’2)段醴泉:‘秦涛说:“朱莉华和雷庭剑离婚了。
”’上述两例中都有“朱莉华和雷庭剑离婚了”这句话。
在第一句中,段醴泉陈述了双方确实已经离婚的事实,诸如此类的运用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
假如朱莉华和雷庭剑没有离婚,那么段醴泉就大错特错了。
在第二句话里,段醴泉并没有断言双方离了婚,而只是转述了秦涛所说的话,这就是语言的解释性使用。
假使朱莉华和雷庭剑没离婚,他所说的话也不会错;但如果秦涛没有这样说,那么,段醴泉说的这句话就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对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即原话语和转述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这种解释性的相似在于明说和暗含的共享。
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其共有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
比方说,例(2)中的直接引述和原话语具有最大程度的相似,因为它具有原话语中全部的明说和暗含意义。
3.‘翻译’概念的语用作用3.1. 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很自然属于对语言解释性使用的范畴:因为翻译就是把他人用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加以表述。
因此,从原则上来说,翻译和言内引述具有可比性。
而与言内引述不同的是,译文和原文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
作为语言解释性使用的实证,翻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忠实原则的制约。
换句话说,译者在译文的取舍上必须“尽可能在相关各方面使之与原作相似。
”(Wilson&Sperber,1988)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翻译作为语言解释性使用的观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翻译’这一术语其含糊不定的功能,我们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文本分类标签在各种文本或交际行为中的作用。
3.2. 文本分类可作为关联的向导跟世界上其他许多现象一样,同样出于交际需要的考虑,人们杜撰了许多特定的术语来区分各种不同的文本,比方说颂词、小说、评论、摘要等。
从交际的一般观点来看,这样一些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协调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望。
比方说,假如作者称自己所写的东西为一份“报告”而非“讽刺作品”或“个人简历”,这些无疑会在读者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期待。
这样,表示不同交际目的的各种标记可以在协调作者和读者的活动方面发挥一个重要的语用作用。
从关联理论的观点来看,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一些标识,作者便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寻找最佳关联。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本分类标识有助于增加文本的关联,从而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从而发挥其语用作用。
譬如说,假如某读者念一本称之为“小说”的书,那么,他便会更多地注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刻画等,而不会象读历史著作一样去留心诸如历史的准确性、表述的客观性等。
当然,文本分类标识加强关联的作用大小要视作者和读者各自所使用的标签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而定。
在交际过程中,两者相似的程度越高,其产生的关联就越大。
无论它们的科学地位如何,从语用的角度看,只要作者和读者对这些标签有充分一致的认识,所有这些范畴对协调交际双方去寻找最佳关联都是有意义的。
3.4.‘翻译’的概念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于‘翻译’这一文本分类标签似乎从未达成过一致的认识。
因此,它不但没能协调交际双方的意图和期望,而是相反通常造成紊乱和混淆。
许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地给‘翻译’下定义,但每一个新的尝试都注定要遭到另外某些翻译理论学派的批评和指责。
因此,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对‘翻译’一词多义现象探讨的历史。
由此可见,要给‘翻译’下一个确凿的定义,恐怕无论我们如何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都无法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如前所述,根据关联理论,原作和译作的核心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的相似关系。
我们将这种解释性相似更进一步定义为明说和暗含的共享。
因此,解释性相似看起来就是一个呈阶梯状的概念,即从不具有任何共同的明说和暗含到共享全部的明说和暗含。
这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理由去假定在该等级表上存在一个可以区分‘翻译’和‘非翻译’的界定点。
显然,即使这种认为明说和暗含呈梯状分布的观点仍然是把翻译过分简单化了。
因为不但原文和译文所共有的明说和暗含数目不同,而且,它们所共享的特定明说或暗含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同一文本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译本。
毋庸置疑,所有这些不同译本具有与原作大致相同数目的明说和暗含。
但是,这些不同译本的内容仍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各个译本共有的特定的明说和暗含可能千差万别。
有鉴于此,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期望有朝一日能给‘翻译’下一个合情合理的、被学术界广为接受的确凿定义,但就解释翻译的运作机理而言,关联理论对翻译作为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已经作了十分明确的阐述。
‘翻译’这一概念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翻译’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他文本类型一样起着类似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正确理解。
无论它们的科学地位如何,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倘若交际双方对这些术语有充分一致的理解和认识,所有这些文本分类对协调交际双方在追求最佳关联时所付出的努力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
3.4. 翻译中基于语境的问题关于翻译中的语境,纽马克(Newmark, 1982)说得好,“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同一话语由于听话人所依赖的语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
这意味着对某一话语的正确理解,即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所做的那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