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

【高考地理】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人口的变化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2019·北京丰台期末)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3~5题。

3.2018~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A.中国B.巴西C.韩国D.俄罗斯4.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A.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B.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D.到2050年时中国和印度差异最大5.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合理措施有()①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⑤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2019·河南郑州一测)读2016年江苏、河南、新疆、黑龙江四省区的人口增长数据对比示意图,完成6~8题。

6.下列序号表示江苏人口增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7.近年来③地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A.政策限制B.产业迁入C.劳动力减少D.交通发展缓慢8.④地机械增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经济发达D.交通便利(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检测三)下图为1989~2009年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移动分布图。

读图,完成9~11题。

9.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A.与经济(GDP)重心移动同步B.与经济(GDP)重心移动方向相反C.经度方向明显大于纬度方向D.速度滞后于经济(GDP)重心10.影响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移动的因素可能是()A.陕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B.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C.南水北调工程建设D.关中、渭河平原自然灾害多发11.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GDP)重心一直位于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B.水力资源丰富C.矿产资源丰富D.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8分)(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8分)(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6分)(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6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2017年1月31日,平时寂静的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渭南一个村庄随着春节到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的人和车你来我往。

村子内部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而在村庄的外围则有一排排新近盖起来的楼房。

以下信息为该市统计局对该村庄附近22个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本次调查的22个行政村总户数19 021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1 082户,占总户数的比重为5.7%;在村内有房屋的户数18 315户,闲置房屋户数894户,占房屋总数的4.9%,其中闲置房屋质量较好的405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5.3%,闲置房屋质量较差的379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2.4%,质量极差已无法居住的11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12.3%;此外,闲置房屋中闲置两年以上(含两年)的57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63.8%。

(1)推测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8分)(2)为调查该村“空心化”状况,请你为从村内搬迁到该村西北部外缘新建房居民设置调查内容。

(6分)(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8分)(4)请你为该村摆脱“空心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答案1.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在2015年欧盟人口结构中,25~50岁非欧盟籍人口比重大于同年龄段欧盟籍人口。

而25~50岁人口是劳动力人口的主体部分,说明非欧盟籍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C项正确;该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不能反映出具体的人口数量,A项错误;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项错误;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D项错误。

2.答案 B解析由图可知,非欧盟籍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因此其比例持续增大有利于延缓欧盟人口老龄化进程,B项正确;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可促进欧盟的经济发展,不会导致收入剧降,并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但对人均消费影响较小,A、C两项错误;欧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这一问题,D 项错误。

3.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2018~205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俄罗斯,故D项正确。

4.答案 C解析美国经济发达,但人口年龄中位数低于中国、巴西等国,故A项错误;与1980年相比,2018年乌干达年龄中位数变小,故B项错误;人口年龄中位数可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故C项正确;2018年,中国和乌干达的年龄中位数差异最大,故D项错误。

5.答案 B解析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快速变大的趋势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亟需解决养老问题,措施有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等。

6.答案 B解析四个省区中,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②表示江苏,故B项正确。

7.答案 B解析③地机械增长率小于0,为人口净迁出省区;自然增长率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河南省。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承接产业转入,就业机会增多,人口迁出呈下降趋势,故B 项正确。

8.答案 B解析④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新疆。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人口的迁入,故B项正确。

9.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大致相同,但人口重心移动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重心移动速度;经度方向和纬度方向变化差别不大。

10.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陕西省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均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陕西北部经济发展较快,可能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有关,B项正确;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会导致人口外流,A项错误;南水北调工程不经过此地,C项错误;陕西各地自然灾害频率相差不大,自然灾害也不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D项错误。

11.答案 A解析关中(渭河)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早、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使陕西省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关中(渭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力资源贫乏,陕西矿产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B、C、D三项错误。

12.答案(1)1980~1999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总体偏高;2000~2007年出生性别比较稳定,但仍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渐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影响了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偏好男孩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第(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有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第(3)题,据材料可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第(4)题,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制度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13.答案(1)在农村建设上,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新建住宅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等原因,导致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土地利用“空心化”状况;在经济上,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造成城乡收入差异增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并长期居住在城市,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以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为主,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状况。

(2)①您是什么时候建的新房?②您建新房的土地原来是什么土地利用类型?③是什么原因导致您从村内搬迁到村外的呢?④您是否认为村内部旧宅的闲置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⑤您认为如何才能够把闲置的老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3)村内闲置旧宅基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少数居住在村内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村内废弃宅基地多年未用,后代会因为旧宅地界模糊而引发潜伏矛盾纠纷;随着该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该村养老、治安等问题严重;由于村落面积扩大、居住分散,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农村劳动力外迁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延缓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