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吹管乐器演奏的循环换气技巧

吹管乐器演奏的循环换气技巧


赫运用循环换气技巧,能够一口气吹完《阿列曼德舞曲》; 70年代末澳大利亚长笛演奏家兹德尼克·布鲁德汉斯,能够运 用循环换气技巧娴熟地演奏《野蜂飞舞》和帕格尼尼的《无 穷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音乐界对管乐呼吸法中循环 换气技巧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出现了学习“循环 换气技巧”的浪潮,使得这一高难度技巧被广泛运用在许多西 洋吹管乐器的演奏中。
·38·
音乐
谈吹管乐器演奏的循环换气技巧
田斌
摘要:循环换气是中外吹管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技巧,它通 过将气息与气息之间的循环过程在人体内部完成,而不在外部 音响中表现出来,实现了音响线条的完整性,大大丰富了音乐的 表现力。本文着力对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演奏要领与练习方法 以及在中外音乐作品演奏中的广泛运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吹管乐器;循环换气;产生;掌握;运用
吹管乐器以气息作为原动力,使乐器载体产生震动而发 出声响。演奏中,受人体生理结构限制,吹奏的原动力气息 必然在时间持续性上受到制约,而影响特殊的线性音乐表现 力。中外吹管乐器演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演奏者为了完成 这种超越生理气息长度限制的连绵不断的音乐表现,从演奏 技巧上探索解决途径,使气息与气息之间的转换在人体内部 完成,而不在外部音响表现出来,即循环换气。本文从中外 吹管乐器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原理及运用方面进行探索, 以期加深吹管乐演奏者对循环换气技巧的认识和掌握。
一、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 在中国,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 名称(最早的笙,见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距今 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笙由“簧管共振’发音,在气 流的冲击作用下,使簧管内的空气柱产生共振发出音响。笙 在呼气和吸气时都能发出乐音,能够连续不断地吹奏,可否 将此看为中国其它管乐器循环换气技巧的雏形还有待研究, 但不可否认它对中国管乐器循环换气技巧的产生有重要的启 迪作用。 在我国吹奏乐器中,循环换气作为一种演奏技巧最早运 用在民间唢呐的演奏中,并在唢呐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奏者的 代代相传中不断发展和改进。最初,民间使用鼓腮方式进行 循环换气,因此称为“鼓腮式换气”。演奏者用这种方式吹 奏时,两腮鼓圆,非常影响舞台形象,后来经改进,采用颈 部、咽部和下领同时挤压方式进行换气,使演奏形象和音乐 表现达到一致。 在上世纪50年代,竹笛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通过 学习、借鉴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将其成功运用到了竹笛的 演奏中,并重新定名为“特长音演奏”。其创作的《早晨》 一曲中首次使用了循环换气技巧并取得了很大成功,成为竹 笛演奏技巧发展与音乐创作的里程碑,大大丰富了竹笛音乐 的表现力。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笛演奏者吹奏奥洛斯时,也经常采 用循环换气技巧。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具有乐句长的特色,演 奏家常常因为在哪儿换气而伤脑筋,因此循环呼吸的使用就 成为不得已之下的一种选择,在此时期使用此技巧的管乐器 多为双簧管。在本世纪50年代末,捷克长笛演奏家安托宁·马
音乐
·39·
的动力,变吸气为呼气的转换过程,使待呼出的气息增压,然后 用口腔与舌挤出去继续吹响笛子,从而完成由借用口腔里的 空气吹响笛子,再回到用丹田里的空气吹响笛子的全过程。
以上四个步骤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便可以尝试使用 一种民间的方法进行实践练习了:用一根塑料管,插在水里 吹气泡,要运用以上三个步骤的要领,使吹出的气泡连续不 断,大小均匀。许多练习者不能吹出连续不断的气泡,因为 其忽略了循环换气的重点是在循环上,因此,练习者要在一 次挤气动作完成后,迅速打开会厌与软颗,以使腹腔内的气 息能在瞬间进入口腔,尽量减少在挤音和吹音衔接时产生的 不可避免的痕迹,完美地将挤气与吹音连接起来,做到天衣 无缝、不留痕迹。
二、循环换气技巧的掌握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使同样的现象 来回交替产生。我们的整个世界也是在永不停止的循环中生 生不息。巴金《秋》四十:“花谢花开,月圆月缺,都是循 环无尽,这是很自然的事。”可见,循环乃世界的根本,世 界的循环无处不在,并且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练习 吹管乐器所特有的循环换气技巧时,也应追求轻松、自然、 循环无尽。 虽然循环换气技巧被许多国内外管乐器演奏者使用,但 关于这一技巧的理论阐述并不多见,且各抒己见。不论在哪 一个细节上存在差异,大家吹奏时的原理是一致的。从人的 生理结构来看,呼与吸这两个生理动作相互交叉、相互对 立,不可同时产生运动。但是,在吹奏循环换气时,演奏者 要让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动作同时运动,即用鼻腔向内吸气的 同时用口腔向外挤气,如此往复循环,始终保持口腔内有余 气,使演奏能长时间进行。在此将循环换气技巧的练习总结 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练习口腔含气。通过舌根向后、向下的收缩运 动,使口腔尽可能打开,增大口腔、咽喉的容积,使口腔内 的含气量达到最大。在练习含气的过程中,每次都应该平稳 保持含气的动作十秒以上,以增加口腔和舌头各部分肌肉的 控制力。 其次,练习口腔与舌的挤气。挤气是循环换气的重要环 节,挤气压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循环换气的连 续性及音色。将口腔、咽腔里含的气通过舌尖向前方推出 (风门大小不可变化,要始终保持演奏时的口风形状)。 同时,口腔四周肌肉迅速收缩,下颚上提,使口腔内容积减 小,气压骤增,当挤出的气经过有控制的风门时,保持气的 角度、风门、口劲协调一致,即可听到2—3秒吹气的声音。 再次,练习鼻腔吸气。在挤气练习后,才可练习这一步 骤。在口腔与舌挤气的同时,用鼻腔快速吸气(速度大约是 五分之一秒),吸气的位置要深,直达丹田。鼻腔吸气的速 度一定要比口腔挤气的速度快,否则,气息将会断开,无法 做到循环。 最后,练习呼吸转换。这一阶段是循环换气的完成阶 段,即在体内有了补充的空气后,使之转变成为继续吹响笛子
任何一种技巧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长期的磨练,循环换 气技巧的练习必须建立在具有一定基本功的基础上,在循序 渐进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领悟力各不相同,所 以掌握的时间也不一,因此需要练习者不断地摸索和研 究,基本在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学会,只要锲而不舍地去练去 悟,一定能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在具体运用时,要根 据乐曲的特殊需要合理地运用,遵循一切技术都是为艺术表 现服务的原则,使其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