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的介绍ppt说课讲解

宋词的介绍ppt说课讲解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 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 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 “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 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 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巅峰
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 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 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 “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 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 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词的分类
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 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 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 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 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 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 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 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 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 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 出现较完整。
发展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 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
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 情可也。”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 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 倾向的归纳。
词牌来源划分
词牌的来源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 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 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 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 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宋词
简介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 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 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 “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 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 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 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时 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二是来自 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
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 学特征。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性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 这一文学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 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 之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 用。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 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 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起源
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 “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 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词风之变
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也。”
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 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 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
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 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
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 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
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 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 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 突破。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简介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 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 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