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常见法律问题解答
一、基本问题
1、劳动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影响?
答: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的颁布,执法机关不断地加强执法,劳动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
主要为:首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劳动法律对单位的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制,扩大了劳动者的权利,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意性大大降低;其次,增加了单位用成本。
这些法律扩大了经济补偿金的范围,增加了双倍工资的规定,加大了对单位的经济处罚力度,且单位解除合同收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单位的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再次,对单位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特别是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严格程序、不签劳动合同的制裁措施、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社保费征收的措施的强化等,都要求单位规范用工。
2、何种情形被确认为事实劳动关系?
答:具备下列条件的关系,就是事实劳动关系:
首先,单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其次,职工是单位的员工,其所从事的业务是单位的业务的组成部分;再次,职工受单位的指挥、领导、管理;最后,职工以在单位从事劳动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般来说,就单位用工而言,如果无特别的合法合同的约定,无特殊情形,用工就会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3、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答:不签劳动合同,仅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单位的责任是:从第二个月其支付双倍工资,一直到第12个月期满;一年后不签劳动合同的,直接认定单位与职工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
4、人力资源管理三种形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那个类型风险最大?
答;从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严格规范化、一般规范化、不规范化三种状态。
从律师实务来看,一般规范化的风险最大。
5、“临时工”与单位之间是不是劳动关系?
答:自1995年1月1日其,不存在临时工的说法,统称为劳动者。
他们与单位之间只要形成了用工关系,就是劳动关系,享有与其他职工同等的劳动权利。
6、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有哪些?如何控制?
答:人力资源外包主要的风险在于单位在承包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时,与承包单位一同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基于此,人力资源外包时,一定要控制承包单位的违法行为,采取合同约定的手段,控制住承包单位不予劳动者签订合同、不交社保费、不及时支付工资的危险。
彻底的办法是,直接与承包单位签订“承揽承包合同”,不搞劳务派遣。
7、如何规避人力资源法律风险?
答:人力资源法律风险的规避,需要:首先,单位的规章制度规范、合法、可操作;其次,单位人力管理文本法律化、规范化;再次,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要对法律风险要进行分析判断,恰当选择。
8、如何合法的降低单位人力成本?
答:首先,单位的部分业务可以搞外协,让其他单位去完成;其次,单位的用工可以搞成非全日制的用工方式或劳务派遣的形式;再次,要对工资结构进行合法调整,为社保费缴纳、经济补偿支付、工伤停工留薪期待遇支付减少费用;最后,人力管理要规范,对职工违纪处罚要符合法定程序,有足够证据。
9、目前我市的劳动争议呈现何种态势?单位应如何应对?
答:目前我市的劳动争议呈现:(1)案件数量激增。
近2011年,南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约500件,这不包括两区及各县市仲裁委员会的受案简述(2)单位败诉率高。
由于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法律意识及法律操作能力差,单位败诉率高。
(3)职工诉请复杂化。
职工的诉请,开始由支付工资向缴纳保险、支付双倍工资、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方面转化,诉请愈加复杂。
(4)职工维权意识及能力增强。
由于劳动法律的广泛宣传,加之劳动争议不收费用,职工维权意识空前高涨。
单位面对这种态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其次要提高人力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操作能力;最后要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及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文书系统。
10、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利,单位该怎样办?
答:单位对于劳动法律,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劳动法律应用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法律对单位的授权或法律的空挡,为单位预埋风险控制措施;最后要依法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不留隐患。
11、单位的用工形式有哪几种?
答:单位可以使用全日制工、非全日制工、学生工、退休返聘工、外派工等形式,具体要考虑单位的人力战略、经营实际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