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习目标】1、通过微课学习,能通过地形景观与等高线的对比分析,认识各类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分布特征。

2、通过阅读分析常见地形等高线的分布,正确判读各类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判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学会地形剖面图判读和绘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学会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习难点】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微课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动手绘制、列表比较等方法。

【教具准备】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PPT课件、导学案、投影仪【评价设计】课前微课导学评价——目标1、通过微课学习任务单上的习题检测,争取正确率达到85%课堂评价——目标2:通过【目标评价二】的连连看,达到全部学生能够准确判断。

目标3:首先通过视频学习,自己动手绘制,然后找学生上台说明绘制过程及注意事项,最后通过【目标评价三】的跟踪检测,达到95%以上的过关率。

目标4: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说出等高线的一些用途,并学会简单的分析,最后通过【目标评价四】,使95%的同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课后评价——导学案【巩固练习】【教学过程】一、课前微课导学部分:二、课堂学习部分错题反馈(3分钟)仔细聆听,必要的时候补充说明学生讲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结合教师ppt上所给的图,多加理解,进而掌握。

1.查漏补缺2.将课堂还给学生期待一(2分钟)展示昆嵛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地形观察图片,找到山谷、山脊、陡坡、缓坡、鞍部和山顶。

学生能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等高线的特点与差异目标评价二(5分钟)1.ppt课件给出四个地区的景观图,连连看---对应等高线2.引导学生体会岭谷相间地形1.结合刚刚回顾的等高线特点,对应等高线图。

2.画出岭谷相间地形图中的山脊和山谷进一步加深对等高线的理解,学会判读特殊的等高线。

拓展延伸(5分钟)出示沙丘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画出风向,并能根据方向标说出正确的风向。

学会辨别沙丘的迎风坡,并会辨别风向。

剖面图绘制(10分钟)导入:展示昆嵛山地形图登山队长站在山顶,能看到B点,但却看不到A点,为什么?视频:《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填写导学案的相关知识,并亲自动手绘制猜测能否看到低处,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播放比教师讲解更直观,更引人入胜。

通过两幅地形剖面图,答案自然揭晓。

目标评价三(2分钟)上图的剖面图对应上图中哪条剖面线?认真思考并作答此环节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期待二(10分钟)耐心倾听,必要时进行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代表发言,(结合手中已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进行。

)此环节学生代表进行原理阐述,并以问题驱导,既是学习内容的深化,也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目标评价四(3分钟)1.图中四条河流中,流速最慢的是(),有瀑布分布的是()2.图中A为地形区,判断依据:3.当地政府要修建一个水库,你觉得大坝应建在什么地方?请在图中用标注出来。

学生作答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同时检测学习目标4的达成情况,进行课堂评价。

【板书设计】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山谷、山脊、陡坡、缓坡、鞍部、山地)二、地形图的判读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1.判读:重要点位(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2.绘制步骤四、应用:选择坝址、居民点位置、修路线路等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情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等高线这一部分有明确的要求: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和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教师已经对对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做过简单的介绍,但学生受当时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达不到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更谈不上能将等高线地形图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基于这种现状,在微课授课的时候,尽量给学生比较鲜明的图片。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爬爬山,感受不同的地表形态。

只有学生真正的融入大自然,才会对等高线地形图有深刻的理解。

在课堂授课时,尽量本着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认识各类地形等高线的特点入手,介绍了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和判读,以及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

高一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影视见闻及初中的学习,在能力上具备了通过资料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仍缺乏系统性。

所以,适合采用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活动的形式推进教学。

效果分析本效果分析分为三部分:微课学习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课后作业部分一、微课学习部分微课学习部分是学生周末在家里自主完成的,通过上交作业的质量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等高线地形特征,如: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山地。

这一部分在课堂上的“期待一”环节也有所体现。

对于“鞍部”,学生的掌握不是太好。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这一题错的比较多。

为了巩固知识,将这一题作为“错题反馈”,在课堂上又重新将知识讲解了一遍,经过自我的整理分析,基本都可以掌握。

二、课堂学习部分1、课本第一目《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以微课的形式,在周末提前完成,所以课堂上学生完成剩下的三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完成了预定的课时计划;2、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昆嵛山导入,将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问题,乐于交流分享成绩,能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3、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入难”的原则,通过“连连看”学生能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

通过观看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能绘制地形剖面图,并能判读。

可以说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是相当不错的;。

4、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默契。

尤其是“期待二”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相当丰富,学习地理的兴趣盎然。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中,有学生对大坝的选址不是很明确,其他学生积极发言,说明理由。

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强。

三、课后作业部分基本实现课时目标,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体来说,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比较高。

但是个别学生和个别题还是不尽人意。

我班有48位同学,选择全对的有30位同学,错一个的有12位同学,错两个的有5位同学,错三个的有1位同学,另外有3位同学不及格。

错误集中在两个题:4.河流ab段的流向为()A.西北向东南B.东南向西北 C.东北向西南D.西南向东北原因分析:1.知道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但是找不到地势高低。

2.辨别不好方向。

8.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原因分析:课堂上讲解时不够透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还是过少。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教材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简单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在此基础上,本着由简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从认识各类地形等高线的特点入手,介绍了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和判读,以及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

第一目---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介绍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图文并茂,揭示了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最后通过图3-4-4“地形景观与等高线”,将实际的地表形态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提高了学生的图图转换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

第二目----地形图的判读。

主要是通过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判读不同的地形。

课本通过四幅等高线图,分别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判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特征,从而判读出丘陵、盆地、新月沙丘和岭谷相间地形。

第三目---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判读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点位:起点、终点、经过的最高点、最低点和转折点等。

绘制分四个步骤:(1)绘制剖面图的水平基线;(2)确定适宜的垂直比例尺,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所代表的高程;(3)从剖面线与等高线所交的各点向剖面图的水平基线做垂线,对照纵坐标找出各点对应的高度位置;(4)将这些点平滑的连接起来。

活动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活动一体现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在水库坝址选择中的应用;活动二体现的是地形图在铁路选线中的应用;活动三体现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一、选择题1.读右图,正确的说法是()A.甲地位于山脊上B.甲地位于山谷中C.乙地位于山脊上D.丙地位于山谷中2.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正确的说法是()A.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省力B.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省力C.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D.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3.下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过p点的两幅地形剖面图”,两剖面线垂直相交于P点,则P 点所在的地形部位是()A.山峰B.盆地C.鞍部D.山谷读等高线图,回答4~5题。

4.河流ab段的流向为()A.西北向东南B.东南向西北 C.东北向西南D.西南向东北5.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A.59米B.99米 C.199米D.259米下图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B.西北 C.东南D.西南7.O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A.40<H<41 B.40<H<50 C.50<H<60 D.60<H<618.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9.下面的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哪一条剖面线画出来的()A.AB B.CD C.EF D.GH10.读下列四幅地形剖面图,与平面图中自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二、综合题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代号表示的地形:A______,B______,C___,D____,E_____,F____。

(2)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地形图,请你说说F处宜发展以______为主的农业,G处发展___业为主。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山顶B处设计了CB、DB两条登B山线路,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沿___线路攀登较为省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